摘要:樓市調控“組合拳”發力至今,房價堅挺而成交萎靡。恰恰在這一敏感的 “攻堅期”,“房價不可下跌”的聲音再度放大。
時下,對樓市影響較大的言論有二:一是“房價下跌幅度不能超過25%,否則對誰都沒有好處”;另一個是“一線城市房價下跌10%或許是政府容忍的極限”。這些言論激起漣漪一片,仔細品味難免心生疑竇:房價下跌的極限到底是多少?究竟是25%還是10%?這兩個數據的論據又是什么?
樓市調控“組合拳”發力至今,房價堅挺而成交萎靡。恰恰在這一敏感的 “攻堅期”,“房價不可下跌”的聲音再度放大。對此,住建部、銀監會、國資委等三部委近日分別強調“樓市調控不會松動”。
在這些反對樓市調控繼續深化的聲音背后,主要有如下定性理由的支撐:其一,房地產是中國的支柱產業,拉動經濟的作用非常重要,房價下跌將會殃及數十個關聯行業;其二,房價下跌將會讓已購房百姓的資產縮水、銀行壞賬激增,社會及金融安全受到威脅。
相關部門堅持既有調控路線的公開表態,讓漸次模糊的市場預期有所明晰。但應當看到的是,樓市調控基調不動搖的關鍵在于,放棄把“抑制房價過快上漲”作為政策目標,轉而尋求“實現房價理性回歸”的政策訴求,讓降價成為政策導向的表現。
其實,這些支持高房價的理由只是采用了“障眼法”罷了。對于經濟拉動問題,真正影響相關產業的并不是“房地產”,而是建筑業,鋼鐵、水泥、有色金屬、家電、裝修等都是因為建筑業的興旺而被帶動。房地產與建筑行業的最大區別在于,前者通過高房價獲得了建筑投資之外的暴利,而被炒高的房價其實與下游行業需求并無直接關系。
房價下跌恐慌論純屬杞人憂天,當前樓市調控的核心就是為供求雙方營造自由博弈空間,讓市場自發尋求合理的價格區域。但這并不意味著對房地產業要放任不管,相反,排除樓市“雜音”主管部門大有作為。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房地產投資保持了38.1%的高位增長,遠高于去年同期。這表明,現有調控政策的震懾作用尚未真正體現。此時就有“房價下跌恐懼論”甚囂塵上,實為杞人憂天。
以此而言,如果說房地產市場低迷傷害了下游產業需求,那么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幅增加政府財政投入的保障性住房建設,而不是向高房價利益群體低頭。購房者與金融機構所面臨的現實困惑實則為樓市調控的“陣痛”。如若任憑“一房獨大”的經濟結構肆意發展,那么就意味著購房擠占開支、擠占消費,銀行壞賬擴容問題將會積重難返。
長此以往,產業結構轉型與優化將無從談起,宏觀經濟將會因此被房地產業深度“綁架”。更何況,自住購房者往往會對自身還債能力有合理考量,房價下跌并不會新增經濟負擔,頂多是為自己的“誤判”心有不甘而已。只有那些投機者才會因房價下跌而飽嘗資產縮水之痛,并因資金周轉困頓而加劇銀行壞賬風險。堅持樓市調控只會驅趕走這些風險因素,而不是放大。
房價跌一點真有那么可怕嗎,房價下跌很難嗎?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又回到了調控之中,回到了失落的期盼之中。
上一篇:北京門頭溝平房區拆遷 全部進行實名制張榜公布
下一篇: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 2011年會在京圓滿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