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反映客體變化和主體狀態之間的關系的邊際分析方法本身是正確的,但是由于主體缺位,就將邊際分析方法錯誤且強制地應用在“數量的邊際變化和價格的邊際變化”關系上,導致了供需決定價格。一方面,“供需確定價格”;另一方面,認為“價格”是自變量,影響“供需”。力態論認為分析“價格”思路應該是“主體才是真正的幕后主謀,價格和數量都是財富(即總量價)的計算因子”。
(1)供求和需求的兩種本質差別。力態論的供求和需求是在一個主體上體現自己的實力是否滿足自己需求的狀態,不同于主流經濟學的一個主體的供求滿足另外主體的需求的分析。力態論的“供需一體”可以解釋主流經濟學的“供需分離”,如當貨幣出現以后,“買”體現需要的是物,“賣”體現需要的是幣,賣的數量多,本質是希望交換回來的貨幣也多,這樣力態指數就小,賣的價格就低,和需求多導致買的價格高的道理是相同的。所以,傳統的供求確定價格中的“供給”本質上是“需求”的含義。
(2)不是價格驅動行為,而是適當差缺驅動行為。價格變化不是影響所有的“消費者”,而是“影響存在需求未滿足的人群”,價格的變化向生產者“傳遞”了“需求未滿足”者的需求向、量、價,導致了生產者進行投資。在管理學中早就存在“需求決定生產”,如引導消費者的消費方式也是打開了消費者的“需求之門”。價格的變化使本身具有需求未滿足者達到了交易的門檻,而不是使不需求者改變為需求者。
(3)錯誤的“價格自變量”定位和引入。“價格是自變量”隱含了市場中某一商品的價格是“統一”的假設,如相同的汽車的價格是相同的,但實際上相同的產品在不同的交易背景中的價格是不同的,即存在差別價格。當我們認識到了“差別價格”的時候,絕對不會將價格假設為自變量,而是將價格作為一種結果,引導下一環節生產或者供其他人交易的參考。所以,供求、價格都是因變量,不能相互為因果關系,就像“皮影戲”中的兩個角色(劇情的主題是財富,價格和數量都是財富的演員),都是后臺主題操縱的結果。主流經濟學由于主體缺位和不清楚價格本質,只有引入價格驅動行動來安排價格的自變量角色。
所以,本網從力態論角度認為,主流經濟學僅僅觀察到“供需與價格”的某種聯系,就貿然認為“供需確定價格”,并沒有認識到供需確定價格僅僅是基于“力態論”的一種經驗理論。
筆者至此認為,“供需影響價格”掩蓋了“強勢多分配”的本質,將“強勢多分配”的原因轉嫁到“弱勢者的多數量需求”,是強勢從“認識論”角度安撫弱勢的理論,是一種更甚于“愚民政策”的有利于強勢者分配的“惑民理論”,比“愚民政策”更高明的“剝削輿論”,如聯盟壟斷增加分配實力,掠奪弱勢群體、弱聯群體的利益,而把責任轉嫁為“需求的人口太多”。不管“供給大于需求”,還是“供給小于需求”,強勢者都會尋找到有利于自己的、類似于“供需決定價格”的借口。
認為供求僅僅是影響力態的多種因素之一,不是“供求決定價格”,也不是量大從優,而是“力態決定量價”含義包括:一是個體力態方面,生產力越高,客體數量越多,客體價值越高;生產力越低,客體數量越少,客體價值越小。主體力態越大,邊際力態越小,要價越有利;主體力態越小,邊際力態越大,要價越不利。二是群體力態方面,力態越強,量價越利;力態越弱,量價越損。概稱為“越強越利、越弱越損”。
上一篇:山居地產深情廬山戀 地產市場進入全城熱戀
下一篇:保障房建設與經濟擴內需雙管齊下 現一舉兩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