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的主要參與者——開發商和購房者之間,對產品的評判標準,似乎還沒有默契、統一的認知,也導致了開發商的發力點與購房者的需求點屢屢錯位的怪現象。好房子并不等于好賣的房子,在如今這個拼產品的時代,房企對此有更深的體會,一些在同業內口碑甚佳的產品,推向市場后卻反響平平。究竟是什么原因?我們一起來聽專家為我們解讀樓市的三大現象。
現象一:細節功夫易被忽視
在著名的別墅區域,某別墅項目赫赫有名。但若不是親身體驗,并經專業人士的介紹,對于該項目產品的卓越性,購房者并不太可能全面了解。如在該社區的環境營造方面,開發商的打造細節到了路的合理寬度,通過線路設計來剔除引起駕車不適感的緩沖帶的存在,路燈的高度要考慮住戶的家居光線等方面。而這些靜心制作,只有在實際的居住體驗中才能讓居者逐漸了解。
開發商要讓購房者認同自己,首先是要讓購房者認同自己的產品。也有很多開發商在產品設計中處處顯示出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傾力打造健康舒適的生活空間,包括對于新型材料、科技的運用,智能化的配套設施等。
有時,開發商對于產品,除了打造,還有引導的責任。一個好的產品,在推向市場時,消費者未必能立即理解它的優良品質,而只有通過引導,才能得到市場認可,并促使行業的發展。而這種對樓盤開發的不斷創新和處處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終能獲得市場青睞。
現象二:銷售賣點大同小異
隨著城市的發展,新建樓盤越來越多,開發商之間的競爭也日漸激烈。為了能讓自家的產品更好地被消費者接受,開發商在樓盤整體設計時,往往已規劃好了產品的亮點和賣點,并藉此來吸引購房者。但對于如此亮點,久經“市場考驗”的購房者通常表現“很淡定”。
對此,正準備買房的劉先生的看法可能代表了很多的購房者,“樓盤的宣傳口號和賣點并不是我購房考慮的因素”。在他看來,樓盤的賣點很多只是一種噱頭,目的是吸引眼球,具體情況卻很不明確。
由于購房往往需要花費一大筆費用,這就使得購房者在購房時相當慎重。“我會更關注房屋的整體性價比,比如總價是否在自己的承受范圍之內,附近的交通是否便利,是否有學校,以及小區的綠化和配套設施是否完善等。如果樓盤能符合這些條件,亮點是什么并不重要。”劉先生直言。而所謂的亮點,一些購房者也表示,走過幾個售樓處就會發現,每個銷售人員口中對樓盤優勢的介紹其實相差無幾。
也許每個樓盤都有自己獨特之處,但開發商設計樓盤亮點時往往根據消費者的愛好和需求進行,問題在于這些設計的前提——消費群體的需求“被趨同”,這也導致了很多樓盤在宣傳著力點上大多大同小異。在城市中心的樓盤大多以區位優勢顯著、交通便捷為宣傳亮點;離市中心較遠地區的樓盤宣傳重點則往往側重生活質量以及舒適度;而“學區房”的賣點在名稱上已經相當分明。
現象三:文化情結遭遇漠視
位于城西的某樓盤,開發商用了很多心思來表現其獨到的文化特色,在有關樓盤的介紹中,這一點也被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以區別于同區域的其他產品。但對此,購房者似乎并不在意。其售樓人員也誠實地表示,“對于這樣的亮點,我們一般也不太和購房者說起,因為沒人覺得那個很重要。”
奮戰在一線的售樓人員對于購房者的心態,有著較之一般人更為充分的了解,“地段、價格、戶型,這是剛需最為看重的三點”,另一售樓處的工作人員自信地對筆者表示。而其所銷售的樓盤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優勢,而被稱為“逆市熱銷”。
樓盤的打造對于開發商而言,有時會帶有很多個人的情懷和夢想,這點無可厚非。但這樣的情懷能否實現其市場價值,則要看其表現形式是否真正形成了產品的附加值,并得到購房者的認可成為最首要問題。
上一篇:一線城市仍“陰雨連綿” 金九銀十將慘淡收官
下一篇:廣州市自建房身價暴漲 住房監管制度亟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