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7月,因“錢荒”被勒住脖頸的銀行終于緩上氣兒來。從多家銀行內部人士處了解到,由于央行出手,6月下旬爆發的流動性危機現已大為緩解,銀行的信貸緊縮情況正逐步恢復正常,但受此影響而上浮的房貸利率短期內恐難以下調。
“央行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我們自行梳理表外融資業務,控制放貸規模和速度。而以到今年下半年的短期來看,是否能維持正常狀態的放貸節奏,完全取決于央行能否持續輸入流動性。”一家商業銀行信貸部門高管表示,一旦出現信貸收緊的情況,房地產業自然率先受到沖擊。
上海浦發銀行北京分行某支行行長亦表達了相同觀點。他表示,雖然房地產不是鋼鐵、水泥這樣“兩高一剩”的限制性行業,但也是被歸入“適度介入”一類,所以在信貸額度分配上會受到一定限制,“在我行的北京地區,(房地產業貸款)大概占貸款總額度的22%~25%”,而購房者所受的影響要遠小于房地產企業。
八成房貸調至基準利率
“在北京地區的二手房市場,大部分房貸利率優惠都沒有了,80%多都調至基準利率,到年底甚至會超過基準利率。”北京偉嘉安捷投資擔保有限公司企劃部經理吳昊表示。
而一手房市場或能稍顯樂觀。“現在多數首套房房貸都是基準利率了,但還有少數優質客戶可獲得9折利率優惠。”偉業我愛我家市場分析師孔丹說。
“前段時間最緊張時有的銀行已暫停一切貸款發放,房地產信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上述商業銀行信貸部門高管透露,目前這種情形已有所好轉,但“個貸的8.5折優惠下半年估計很難有了”。
其實,早在今年4月“新國五條”出臺后,首套房貸的優惠利率就已越來越鮮見。
據吳昊介紹,今年3、4月份房貸發放較多,也能獲得一定的優惠利率,但在新政后,信貸開始收緊,首套房貸款利率也隨之上調,“二手房的利率優惠幾近消失,一手房或許還能爭取到,這要看開發商的信用和資質,以及與銀行間的協調關系”。
據偉嘉安捷統計,目前與其合作的銀行中,已有2/3將首套房貸款利率8.5折取消,其中執行基準利率的包括農業銀行、招商銀行、北京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渣打銀行;執行9折利率的有中國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只有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少數幾家國有商業銀行依然執行無附加條件的8.5折優惠利率。
進入6月中旬,情況進一步加劇,除了優惠利率的消失,房貸審批速度也一同減緩,“審批時間上比原來要多一個星期。”孔丹表示。
而資金流動性的恢復并沒有使個貸利率隨之回落,在房地產業內人士看來,這種情形很可能會持續下去,“放款額度和速度雖然會有所恢復,但貸款利率在限購限貸的大背景下難有下調”。吳昊和孔丹一致認為。
銀行“錢荒”,是近期房貸急劇收緊的根本原因,而其劇烈程度在6月第三周達到頂峰。“當時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已逼近14%,而正常狀態時不過3%~4%,可見市場流動性之差。”上述商業銀行信貸部門高管說,由于上半年放貸過猛、外匯占款大幅回落以及臨近季度考核節點等因素,直接導致了各銀行的資本充盈程度不足。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5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國內貸款8051億元,同比增長27.9%;個人按揭貸款5404億元,同比增長61.7%。開發貸與房貸放量均較大。
幾番博弈之后,央行雖然最終仍出手挽救了危局,但各銀行仍驚魂未定,“這藥下得有點猛”,上述銀行信貸部門高管坦言,“雖然第一回合央行進行了妥協,但這并不代表其放棄了化解金融風險、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的目標”。
這不可避免地將導致未來銀行在信貸發放上的謹慎。
“購房者應該受到的影響不太大,主要是對開發商,因為開發貸受限會造成不小的資金壓力”。吳昊表示,其中中小房企受沖擊的情況會比較嚴重。
樓市交易量或下滑
從多家銀行了解到,雖然流動性得到了緩解,但信貸額度仍屬緊張,“年度放貸額度是有限的,上半年放貸過多,下半年信貸環境將不會寬松。”上述浦發行支行行長表示。
“銀監會給的指導意見是讓我們支持‘剛需’,但首套房貸利率8.5折優惠在下半年應該只是理論上的,購房者很難拿到。我們更傾向于給二套房放貸。”上述商業銀行信貸部門高管表示。而在少數還保有8.5折優惠的銀行,這一待遇也僅是面向極少數人,“只有信用資質非常好的優質客戶才有可能獲得這一利率折扣,比率非常小。”一華夏銀行人士表示。
同樣基于信貸的不寬松,偉業我愛我家集團副總裁胡景暉分析認為,下半年樓市交易量可能出現下滑,“至少不會高于上半年樓市交易量”。
胡景暉表示,在繼續支持合理的購房需求釋放的政策引導之下,個人按揭貸款方面,銀行還將維持原有放款力度,而開發企業得到的銀行信貸量將會減少,加快銷售進度獲得回款將成為房企的主流策略,因此房價繼續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
在胡景暉看來,即便金融環境不太樂觀,但多數房企仍不會通過降價來促銷,“在經歷2008年的教訓后,絕大多數開發企業已經開始注重資金風險,并形成相應預案,近半年或者一年的信貸緊張局面依然在企業的可控范圍之內,企業持幣待購的現象屢見不鮮,近期各城市土地交易活躍、溢價明顯便是最好的證明”。
上一篇:房地產調控政策屢次失靈 應急政策或已走到頭
下一篇:房地產遇發展瓶頸 可走“拼產品”的轉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