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冶置業遭收地尷尬,中冶置業曾在2010年9月拍得南京下關區濱江1號地和3號地,2號地于2012年11月份出讓,而且土地出讓金已交完,政府卻宣布收回2號地塊。這一消息一經發布,立即引起軒然大波。
中冶的“地王”被南京市國土局強制收回,似乎是政府打擊土地違規行為的“風向標”。該“地王”的歷史背景不可忽視,彼時適逢各地土地市場上“地王”頻現,住建部迫于輿論壓力挑選了幾個典型案例進行調查,該地塊也在其中。時至今日調查結果并未出爐,個中原因不難理解,因為這塊土地畢竟已經完成了拍賣,盡管它的拍賣價格因創造“地王”而受到輿論批評,但這畢竟是一種合法的市場交易行為。住建部不管是對南京市國土局還是對中冶置業都難以進行處理,從這個角度來看,由南京市國土局將其收回從而完成對地王的一次懲處,也算是一個“體面”的結局。
然而,也有輿論指向了事件的另一種可能——中冶集團近兩年財報并不甚理想,去年虧損高達72億元,對于南京濱江地塊的巨額投入似乎有些“捉襟見肘”之嫌。在此背景下,國土局要求收回土地正好是順水推舟,已經支付的11億多元保證金也可以如數返還。雖然中冶置業公告聲明,終止交易是南京國土局等各種單方原因導致,中冶在整個過程中不存在任何責任。然而近年來各地在回收地王過程中被媒體不斷揭開的一個個“黑幕”,卻不得不讓人產生上述聯想。畢竟從事件雙方的動機來看,放棄地王似乎是一個“雙贏”的結果。
與中冶“地王”被收回幾乎同時發生的還有兩件事:一是萬科地產半月內搶下3塊“地王”;二是深圳無地可賣,政令要求公務員攤派土地“整備”任務。“地王”和“地荒”的消息在公眾視野輪番轟炸,房地產調控進行到目前階段,雖然政策面上尚未出現放松的跡象,但事實上卻已經漸露疲態。只要政府的土地財政依然存在,從“地王”到“地荒”就只有一步之遙。
盡管土地財政“井噴”,賣地收入成為各地最快的財源,但當前的財政收入增速卻在下降、地方債務還債高峰來臨,如何徹底改變各地依賴土地財政的狀況亟須通過制度性改革予以紓解。
上一篇:房租漲幅持續偏高 價格上漲預示通脹風險未消
下一篇:國務院部署信息公開:推進保障性住房信息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