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曾經的閆家溝村,現在的閆家溝社區,是太原市目前唯一完成整村拆除的 “城中村”。在這里,大家伙都告別了過去低矮破舊的老房子,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樓間硬化的小路格外整潔,四周綠樹環繞、生機盎然,人們出門就能欣賞到宜人的景色。
從地域上講,“城中村”就在城市之中,但它與周圍社區明顯不同。這里,巷道狹窄、商販密集、人群熙攘,各種亂象不一而足。“過去村子里臟亂不堪,臭氣熏天。我這帶頭人覺得可丟人了!”萬柏林區小井峪街道閆家溝社區黨支部書記、社區居委會主任康海金談起過去,有無限的感慨。這種感受,似乎每一位住在“城中村”里的人都曾有過。
“隱匿”在喧囂城市中的村莊,向來是外來務工者青睞的住處。近年來,急速涌至的城市化浪潮將這些村落裹挾其間,逐漸形成“城中村”這一獨特景觀。建設“一流的現代宜居城市”,離不開“城中村”的改造。
太原市現有 “城中村”154個,共有村民77634戶、總人口約3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25.6萬人,有宅基地的市民約10萬人,土地面積約為286.2平方公里。
市委、市政府提出,2011年要對25個以上的“城中村”完成整村拆除改造。這些“城中村”包括:迎澤區的趙北峰村、郝莊等,杏花嶺區的剪子灣、耙兒溝等,小店區的楊家堡、許東等,萬柏林區的前北屯、下元等,尖草坪區的大東流、新村等,晉源區的董茹、義井等,經濟區的城西、下莊、化章堡等,龍城新區的莊兒上等。“十二五”期間,全市154個“城中村”都將分步完成改造。
目前,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進展如何?王愛民說:“太原市改造"城中村",不是實行政策和方式的"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對癥下藥,做到各村改造皆有特色。”
首先是各村的改造規劃有特色,比如,迎澤區郝莊村改制成立了太原東城工貿集團公司,計劃用一年時間將舊村13.4萬平方米建筑全部拆除,依托太原服裝城商圈優勢,改善居住環境,提升商業品質,打造城中村改造亮點。尖草坪區新村計劃采取招商引資、整村拆遷、片區改造的模式,與知名大企業簽訂改造框架協議,打造城市北部的“星河灣”。
其次是具體做法有特色,例如,杏花嶺區耙兒溝村采取安置先行、村民變股東的做法,拆除舊村的同時,在府東街東延段南側,距離舊村不到800米的地方,建設了數棟住宅樓,讓居民解除了回遷安置的后顧之憂。
為了確保改造如期完成,太原市定期對各“城中村”的舊村拆除、拆遷方案制定、拆遷協議簽訂,以及集體經濟改制等情況,進行督導檢查。截至目前,納入今年拆除改造范圍的35個“城中村”,都已基本完成拆遷摸底,已拆除舊村建筑總面積為104.08萬平方米。其中,有29個改造村提出了拆遷安置補償標準,24個村完成宅基地摸底丈量,18個村制定了拆遷方案,8個村完成了“村”改“居”和集體經濟改制。“這就是咱村的回遷安置房。”在府東街東延段南側,距離耙兒溝舊村不到800米的地方,數棟住宅樓正在緊張施工建設中。耙兒溝村負責人說:“今年4月份,村里開工建設了5棟6層樓的安置房,總面積為4萬平方米。現在,最高的已經蓋到了5層,最低的也到3層了。這些樓采用剪力墻框架結構,抗震等安全系數很高。”
考慮到村民的承受能力,新建的安置房有從70平方米到140平方米之間不等的多種戶型。按照目前的進度,2011年年底,該村三分之二的村民可以住進嶄新的小區里。
通過改造,不但能極大改善人居環境,讓村民得到更多實惠,而且會對加快城市化進程、完善城市功能,以及提升市民生活質量等起到推動作用。到時候,城市管理的“難點”將變為城市發展的“亮點”,城市形象必定會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