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土地整治條例》將于10月1日起正式實施
發布時間:2014-09-29 來源:0352房網 編輯:木子
摘要:山西省第一部規范
土地整治工作的地方性法規《山西省土地整治條例》(下稱《條例》),將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標志著山西省土地整治工作進入了有法可依、規范實施的新階段。這同時也是山西省第一部服務和保障綜改試驗區
建設的地方性法規。
《山西省土地整治條例》從2012年籌備到出臺,歷經兩年多的立法調研后出臺,其意義重大。
山西省土地總面積為15.68萬平方公里,全省85%以上的土地為黃土,水土流失嚴重。近年來,山西省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對土地的需求越來越大,為提高土地可利用率和質量、規范和促進土地整治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山西實際,山西省制定了《條例》。
按照《條例》規定,申報土地整治項目,應當符合4個條件,即符合土地整治年度計劃;土地相對集中連片,具備基本農業生產條件;經項目涉及地村民會議2/3以上成員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土地權屬明晰,無土地權屬糾紛。土地整治后形成的耕地,應當用于農業生產,符合條件的,優先劃入基本農田保護范圍,不得隨意改變用途;對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復墾形成的新增耕地指標,優先用于農村發展建設。為了保護土地整治項目成果,實現整治目的,《條例》規定,土地權利人對整治后的土地及形成的田間道路、農業基礎設施、林木等,應當制定管護措施,明確管護責任和義務。
除了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條例》的另一大特點,是考慮到了山西省礦產資源豐富的實際。《條例》特別規定,任何人不得以土地整治的名義開采礦產資源。這不僅從法律層面保護了有限的礦產資源,更是打擊非法采礦,維護良好的礦業秩序的一項有力舉措。
化零為整,共辦土地整治這桌“席”
作為
全國第二個出臺《條例》的省份,山西省的《條例》對土地整治資金的整合也作出了規定。
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廳長李建功介紹說,目前我省在土地整治方面的政府資金主要有10項,包括國土資源部門管理的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耕地開墾費、土地復墾費、補充耕地指標有償使用收入、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
土地出讓金、耕地開發項目專項資金等,相關涉農資金包括發改委管理的以工代賑資金、財政部門管理的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水利部門管理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資金、農業部門管理的土壤改造資金。
過去這些資金分散使用情況多,土地整治往往是農業、國土、水利等部門“分而治之”。為了科學統籌使用資金,提高資金綜合效益,在《條例》的制定中,山西省借鑒了湖北省“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做法,提出“要求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統一
規劃、分別實施的原則,保證政府土地整治資金集中投向土地整治項目區,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同時還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審計部門要依法對政府土地整治項目資金的管理和使用進行審計。從長遠來看,“共辦一桌席”的做法,不僅能“化零為整”,最大化發揮資金的效益,更能防止了土地整治項目資金被截留、擠占、挪用,有利于我省的土地整治工作及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穩步開展,有效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