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人買房,應該量力而行,根據收入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費,量入為出
◆ 年輕人應樹立“先租后買,先小后大,先舊后新”的理性住房消費理念
◆ 規范和完善租賃市場,是解決“80后”住房問題的重要途徑
一項研究顯示,國外首次購房者的平均年齡,法國是37歲,日本、德國為42歲,美國也在30歲以上。而北京2010年首套房貸者的平均年齡只有27歲。買房是一筆重大的開支,而20多歲的年輕人僅憑自身的經濟實力很少能負擔得起。于是就出現了父母甚至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一起幫助家里年輕人買房的狀況。舉家買房,給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人及其家庭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對于年輕人解決居住問題,專家有何建議?近日,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
記者:您如何看待許多年輕人剛參加工作就買房的現象?
顧云昌:剛工作幾年就買房的現象較為普遍地存在于現在的年輕人中。他們當中很多都受過高等教育,對未來有美好的憧憬,收入也不低,又陸續到了結婚年齡。在許多年輕人以及家長心中,買房像考大學、找工作一樣,都是必須完成的事項。
對于年輕人來說,如果在積蓄尚不足以支撐房價的時候買房,就需要依靠外界的幫助,比如家長幫助付首付,再到銀行去貸款。年輕人每月需要拿出工資的一部分還貸,負擔一下子加重,生活質量會下降;家長本可以利用一些積蓄去豐富自己的生活,為了幫助子女買房,提升自己生活質量的機會也減少了。
記者:對于年輕人過早買房,您有何忠告?
顧云昌:年輕人買房,應該量力而行。應該根據自己的收入,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費,量入為出。買房子應該是“跳跳腳,夠得著”,而現在很多年輕人只有搭了“梯子”才能買。實際上,年輕人解決居住問題應該實行梯度消費,樹立起“先租后買,先小后大,先舊后新”的理性住房消費理念。
國際上一個廣為認可的結論是,當房租支出或者購房貸款比例低于月收入的30%才不會影響到正常生活。實際上,按照現在市場的情況,租房比買房更為合算,對生活的影響也更小一些。
相互攀比的心理也存在于一部分年輕人當中,認為別人有房子了,我也應該買房。我認為,年輕人應該更看重個人的成長進步、個人價值的體現。把收入過多地放在買房上,用來讀書、參加培訓的支出就會相對減少,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也會受影響。如果在年輕的時候把基礎打牢,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等有了一定積蓄、收入穩定了再考慮買房也不遲。
在年輕人中,靠父母資助的也不在少數,中國自古講究孝道,何不通過努力憑借自己的力量解決住房問題,讓父母利用自己的積蓄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呢?我想這些都是年輕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記者:住房問題的解決,一方面靠市場,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在制度建設、住房保障等問題上履行職責,對于住房制度建設,您有何建議?
顧云昌:倡導樹立“先租后買”的住房消費理念,一個重要的前提是房價的基本穩定。
正如我剛才所說,“80后”的住房問題應該得到高度關注。剛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80后”值得關注,不應該忽略的是,還有許多“80后”從農村進入城市務工,成為“新市民”。這些人如今大多住在地下室、城中村、集體宿舍里,他們的居住問題同樣值得高度關注。
規范和完善租賃市場,是解決“80后”住房問題的重要途徑。從國際范圍講,租金與房價比在1∶200屬于普遍狀況。按照當前的市場狀況,一些大城市租金和房價比大致是1∶400甚至1∶500,租房很劃算。之所以大家依然不愿意租,還是因為租房相對不夠規范。相關的制度建設應該更加注重保護租賃雙方的利益,特別是租房者的利益,在加強立法的同時更應該加強執法。
大規模推進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已經成為住房保障制度中至為重要的一環。公租房能夠更好地解決廣大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同時,地方也可以做出大膽探索,比如,一些地方細分了需求,公共租賃住房的品種豐富,有大學生公寓、新公務員公寓以及針對進城務工人員的新市民公寓等多種形式;還比如,一些地區在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過程中探索“共有產權”的模式,先購買公租房產權中能夠負擔得起的部分,尚不能負擔的部分向政府繳納租金,待條件允許時再購買全部產權,這樣的模式既是“梯級消費”的試驗,又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地方政府建設公租房資金不足的問題。
上一篇:住建部副部長齊驥:今年將進一步做好調控 
下一篇:溫家寶:有信心讓房價回到合理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