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鎮年化進程邁出了很大步伐,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一些新型住宅群遍布全國各地,極大的改善了一部分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由于歷史原因,導致部分城市居民住房十分困難,有的家庭三代同堂甚至四世同堂。在那些火紅的年代,從建設理念上就盛行“先治坡、在治窩”、“先建設、后生活”的做法。一些地區在開發建設新興工業項目時,只是按當時最低標準建設了大量臨時居住的棚戶區,這些棚戶區居民大多數都是一線職工,為國家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一“臨時”就長達四五十年甚至更長。居住條件差,人居環境十分惡劣,形成了地地道道的貧民窟。
如何改造這些棚戶區就成為一項非常迫切的政治任務。前些年,李副總理克強主政遼寧省時,在棚戶區改造方面做了大膽探索,對一些老礦區、林區的棚戶區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取得了不斐業績,創出了一條棚戶區改造的新路子。為全國棚戶區改造樹立了樣板。
近幾年來,國家加大了棚戶區改造的投入,對一些老工業基地、礦區、林區的棚戶區進行了大規模改造,使許多棚戶區居民喬遷新居。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西部地區仍然還有相當一批棚戶區居民沒有解決住房困難。成為現代城市發展中的一大軟肋、一大盲區,形成了我國城市內部的二元結構。李副總理克強十分重視棚戶區改造,在各地考察中多次深入到棚戶區、深入到棚戶區居民家中調查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破解棚戶區改造這一老大難問題。
加快棚戶區改造意義重大,正如李副總理克強最近在寧夏考察時指出的“加快改造棚戶區是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重大任務,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城鄉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經濟發展還不平衡,其中最大的表現是城鄉差距,即使從城市看,內部也存在二元結構的問題,突出表現在由于歷史原因還存在不少棚戶區,這里的居民又大多為低收入群眾。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別是推進棚戶區改造,既能改善這些家庭的住房條件,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調節收入分配;又能擴大消費和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是重大民生與民心工程,也是重大發展與和諧工程。棚戶區改造要把工作做細做實,確保建設質量、設施配套和公平公正,使不同收入居民、不同民族群眾同區居住,共享和諧”。
加快棚戶區改造,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更是發展工程。這一浩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地方各級政府首當其沖,地方政府應當自覺承擔起這一神圣職責,進一步加快棚戶區改造步伐,切實解決棚戶區居民住房困難。社會各界特別是房地產界也應當自覺履行社會責任,配合當地政府積極投身棚戶區改造,發揮專業特長和資金優勢,為棚戶區改造這一民生工程添磚加瓦、回報社會、重塑房地產企業形象。
加快棚戶區改造,是破解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的重大舉措。城市二元結構是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的“城市病”。診治這一“城市病”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要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勇氣和魄力。需要一種政治家的責任與擔當。從李副總理的行動中我們看到了希望,我們有理由相信,棚戶區改造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棚戶區居民一定會改變目前居住狀況,改善人居環境,過上安居樂業的新生活!
上一篇:任志強:房價暴漲原因在于市場自身的供應問題
下一篇:張宇航:房價越高離婚率就越高 此說法較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