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近期備受關注的“以房養老”問題,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理事長孟曉蘇指出,可先從無子女和失獨老人開始推行。他認為,這樣既能解決這些老人的養老問題,又不觸及中國人“將房屋傳給子女”的傳統觀念。

近期,中國官方提出于2014年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以房養老”的模式引發熱議。
所謂“以房養老”是指老人將自己的產權房抵押或者出租,以取得一定數額養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銀行或保險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權。
當中國社會走向老齡化遭遇養老金的巨大缺口之時,多元化的養老手段成為決策者關注的焦點。此前在北京、南京等地都以不同形式進行過“以房養老”試點,但進展并不順利。
市場擔憂,包括房屋產權最長70年、房屋價格波動、老人對養老機構不信任以及傳統的“傳房給子女”的觀念等因素,都使“以房養老”模式在中國難以推廣。
作為中國引進“以房養老”這個保險產品的最早建議者,孟曉蘇表示,“有兒女可以靠兒女養老,有錢可以靠錢養老,有社保可以靠社保養老”,但社會應該給老人提供“以房養老”這種選擇,以增加對老人的養老支付。
孟曉蘇解釋,“以房養老”不應該由政府強制推行,而是老人自發通過這種方式補充養老資金,“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在基本養老方面可以不作為,只是為養老增加一種方式”。
他認為,兒女養老,仍將是中國未來養老的一個主渠道。但中國現在老齡人口約2億,其中大約有10%老人沒有子女,此外,也有不少老人的子女長期居住在國外或者在外地,使其成為空巢家庭,這些老人的生活難以得到保障。
孟曉蘇認為,如果這些老人有住房,可以考慮使用反向抵押,不用賣掉住房就可以將這筆財富變現。“如果房屋繼續增值,造成老人財富增加,還可以逐年變現,源源不斷地供養老人的生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研究所所長任興洲也表示,“以房養老”在中國不會成為養老的主渠道,養老問題全部指望住房養老是不客觀的。“以房養老”還需要有很好的政策設計和法律保障。
上一篇:專家:我國房屋空置25%離譜 不存在房產泡沫
下一篇:國家發改委李鐵:中國城市財政對土地過于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