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政府唯一有可能的實施手段。而這種手段并不在于表面上說出,今年市場供應的房價我們應該控制在哪個價位上。現在各地方政府提出的宏觀目標價格基本都是按照宏觀經濟數據測算的,但作為市場一個部分的地產行業,其價格的波動幅度和宏觀經濟數據的相關度,迄今為止人類并未完全掌握具體尺度。
如廣州市政府公布說,2011年全市新建住房價格指數漲幅要低于本市本年度GDP和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據相關數據計算,這一房價漲幅應在11%以內。但這是怎么算出來的?卻充滿疑問。因為計算一個產業和GDP以及收入的相關宏觀數據通常不是按照零售價格來觀察的,從宏觀的角度這種關聯度一般描述為這個產業對GDP的貢獻,對就業的貢獻。即使角度小些,也應該從行業的產值、利潤增長、稅負比重等等來觀察。
說到價格的關聯度,那是要從CPI的角度進行統計的。拿一個行業的價格作為宏觀經濟健康與否的目標,即使這個行業巨大無比也不能涵蓋整個經濟。即使最為宏觀的價格比如貨幣的價格,也不能取代經濟是否健康的全面觀察。何況比之地產價格重要的還有食品、能源、醫療和教育的價格,如此掛一漏萬的宏觀價格目標,豈能有效?這還沒有考慮人類對價格在經濟周期里的波動基本是無能的。
總之,本論中國地產宏觀調控將會有什么結果暫時看不出,但變數不知,變身卻已有端倪——那就是中國地產市場進程出現了一個拐點,本來就是半市場化的地產市場(地產的主要成本:土地,從來就不是市場交易的結果)可能戛然而止了。在這一個匆忙的句號中,看不出誰將會是利益獲得者,也看不出會讓誰滿意。至于共贏那是想也別想了。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上一篇:開發商揭秘高房價怎樣組成
下一篇:如果房地產價格繼續下滑 美國人仍視之為最好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