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中國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強調保持鞏固和擴大房地產市場調控成效。這是繼一季度最后一天各地提出年度宏觀房價之后的政府最高表態。與此同時,發改委、央行、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住建部、監察部、國家稅務總局和銀監會八部委組成的國務院督查組,也奔赴北京、上海、廣東等16個省份進行督查。
這次督查之給力,實為中國有地產市場以來之所僅見。但效果是否能如愿?目前還無法看出。因為目前各地采納的宏觀調控辦法大同小異,極端的辦法是按照戶籍原地和納稅屬地等制度限購,溫和一點的辦法基本是按照GDP10%左右增長速度,提出相應漲幅的年度房價管理目標。
但地產市場的交易和房價,按照限購和目標價格來管理,是否能夠達到地產市場的軟著陸,這一點尚不可預測,盡管部分地區出現了房價微跌,甚至出現了大面積的交易量萎縮,但其暫時性特征明顯,不僅無法作為日后房價總趨勢向上、還是向下的依據,更非地產市場化發展的正常狀態。
尤其以原地戶籍和屬地納稅的限購方式,來控制房價的上漲,僅一個“限”字已將短缺和供不應求現狀全盤托出,更無從談及調控的是非對錯、調控是有效還是無效了。因為無論宏觀調控的基本原則和目的是什么,到了不準買入、限制買入這個份上,那就等于以關上這個行業的市場大門,來達到市場價格穩定的效果,這和有糧票的時候有人挨餓、有肉票的時候菜場沒肉、有布票的時候難以穿上新衣服,沒什么兩樣了!而那時最為典型的特征價格倒是數年一貫制地不變了,可商品卻統統沒有了。
有人可能會反對,因為在那個商品短缺的時代里,不準買入、限制買入是供小于求狀態下進行的,而現在的中國地產市場上空置率卻過高,是供大于求和產能過剩(或者說是地產投資過度、投機盛行)——所以現在的不準買入和限制買入,不僅會對市場的價格產生向下的影響,也許還會消弭這個過高的空置率也未可知。
但這真是太樂觀的想法。
要知道在中國,價格管制即使到了最高程度,以刑法伺候的不準和限制,也從來解決不了任何行業的產品過剩和投資過度問題。比如中國的鋼鐵業。自2000年起中國對鋼鐵業的投資就呈現爆炸性增長,產能從1億噸升至2010年7億噸,這是極度的過剩產能。在此過程中,幾乎什么辦法都想過,以鐵本案最為極端,但什么辦法都無效。
從地產行業本身來說,1992年底采取的宏觀措施,限制內地資金到海南投資地產,曾導致海口、三亞大面積出現爛尾樓,而這些表面供大于需、產能過剩式的爛尾樓,其消化完畢的過程,卻是一個地產市場逐漸取消各種行政限制、逐步放開各種主體投資和土地拍賣半市場化的過程。
上一篇:開發商揭秘高房價怎樣組成
下一篇:如果房地產價格繼續下滑 美國人仍視之為最好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