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地產,從建筑設計、園林規劃到裝飾標準,這類老年地產的建筑產品開發接近于高端住宅產品開發的規律,創新核心在于適老化設計。養老地產實現了品質地產和優良健管家服務的有機結合,從護理、醫療、康復、健康管理、文體活動、餐飲服務到日常起居呵護,增加設施設備和精心打造專業管理團隊。養老地產主要的產品形態包括:保險資金推出的升級版的養老機構,如養老院,把養老地產視做商業地產項目長期經營;開發商推出的養老地產項目。
隨著我國老齡社會的到來,“銀發經濟”吸引著各路資金。今年以來,太平人壽、中國人壽、泰康人壽等多家保險企業高調“加碼”養老地產,一批項目先后破土動工。
今年6月,泰康人壽旗下第一家養老社區在北京昌平區破土動工;7月,中國太平集團宣布擬投資20億元在上海周浦設立養老社區;7月,保監會發布了《關于保險資金投資股權和不動產有關問題的通知》,該新政明確指出,保險企業只能長期持有、不能出售養老地產項目,而且必須以合作的形式進行不動產的開發建設。8月,中國人壽透露其已取得不動產投資牌照,欲進軍房地產行業,業內猜測,養老地產將是其“首發站”。8月30日,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傳出消息稱,從明年起養老設施用地將納入北京市年度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據稱會根據養老機構的性質,實施不同的土地供應方式,明確產權持有方式。此外,去年11月,國壽(廊坊)生態健康城正式開工建設。中國人壽董事長楊超曾透露,這個項目土地超萬畝,總投資額約100億元,公司還將在海南布點養老地產項目。
由險資主導的養老地產項目近期扎堆開工,并非偶然。全國工商聯商業不動產專委會主任朱凌波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保險企業獲得不動產投資“牌照”,“百舸爭流”的局面已經形成。受保險產品的銷售時間、給付周期等因素影響,險資傾向于長期的、安全的投資方式,對回報率的要求不高,而這與養老地產的投資模式相匹配。“參照國際經驗,養老地產的投資回報率在4%-6%之間。從民生的角度來講,養老地產豐富了養老產業的業態,應在金融、土地、稅收等方面獲得政策支持。同時,相關政策要制度化、系統化。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認為,中國養老市場的商機巨大,受調控政策影響,險資的投資欲望被壓抑;只要政策稍見松動,必有更大的動作。據國家老齡辦的數據,目前我國養老服務市場需求在3萬億元以上。一個潛力極大的新興產業正在形成。郝演蘇認為,該項土地新政落地情況有待觀察,要被稱為“利好”,至少應該在土地出讓金減免、稅收讓利、地塊位置優化等方面有突破。雖然近期各大險企動作頻頻,但從政策層面來說,險資都在“涉水過河”。調控政策的走向未定,不少項目雖然破土動工,但言“破局”尚早。商業資本做的養老地產項目都“離民生太遠”,這是投資方和政策“博弈”的關鍵因素。泰康人壽曾經嘗試在廣東省落地項目,但因“惠民面太窄”而未獲得政府支持。
對于險資投資不動產的準入,我國實行嚴格的牌照制。截至目前,僅有中國太保、太平人壽、泰康人壽等少數幾家保險企業獲批。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的限制進一步放寬,業內估算,釋放的資金將達2.03萬億元。郝演蘇認為,能夠進入養老地產的資金上限為5000億元。
北京太陽城集團董事長朱鳳泊在微博中表示,這是“政策利好”。但業內存疑,如果養老用地實行“招拍掛”制度,有可能推高地價,土地成本大幅提升,必將削弱資本的投資熱情。
盡管政策走向仍然“摸不透”,但也難擋各路資本的熱情。除險資之外,房企開發商、民間資本、外資等多路資本也已經多點布局。
上一篇:為確保房價穩中有降 上海將加大政策突破力度
下一篇:房產調控政策沒有松動跡象 購房者觀望情緒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