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海外,北京等地近期也出現房貸松動跡象。有媒體報道稱,北京部分銀行甚至出現8.5折利率優惠。中原地產華北區總經理李文杰向記者表示,房貸確有松動,但對市場推動作用有限。
數據顯示,春節后首周北京住宅網簽量(包含一、二手)1438套,日均205套,比春節前一周下降了6.8%,其中新建商品住宅網簽成交量790套,創周成交量歷史新低。
和促進剛需入市的幾項政策相比,一個更大的轉變正在地方醞釀,并有可能真正撼動房價。那就是調低土地收入預期,降低地價。此舉在業內看來,似將成為影響未來房價的關鍵。
根據近日北京、上海兩地公布的官方說法,京滬在2012年紛紛調低了土地出讓金的預期。其中 北京市財政局稱今年的土地出讓收入約為900億元,同比降幅接近三成。上海也下調今年土地出讓收入預算至1250億元,僅為2011年實際土地出讓收入的83.8%。
“我們正積極建議地方政府重新為擬出讓的土地定價。現在各地已經出現很多底價成交的地塊,說明政府在讓利。但關鍵問題是,這些所謂的底價與政府出讓成本之間還有多大空間?政府還能不能繼續讓利,以真正平抑房價。”一位接近住建部的房地產業內人士稱。
對于政府出讓土地的定價方式,上海一家開發企業向記者介紹,底價的確定是比較繁雜的。“首先是看市場,先評估一個市場可能接受的價格。然后看成本。這種成本不是一個項目的成本,而是至少以區為單位,來統籌所有項目的土地收益和投資支出,確定一個單一項目政府可能接受的成本價。如果對比下來,政府有利可圖就會找到一個中間價作為底價掛牌。如果政府算下來不劃算,那就可能暫緩掛牌。”該人士稱,而現在的情況是,有些地塊市場可以接受的價格較低,算下來政府是沒有利的。這也就是目前地方政府出讓土地的積極性不高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這種調低預期的表述是建立在地方政府對土地市場形勢不好的判斷上,并非地方政府的主動行為。土地財政的縮水對地方經濟的轉型起到的是倒逼作用。政府目前仍無意主動降低地價,以平抑房價。
上一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意見
下一篇:太陽能建筑的一體化將成為中國城市發展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