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今年中秋、國慶雙節重疊,被稱為“史上最長黃金周”。市民出 行、旅游和消費的意愿明顯上升,全國樓市也迎來實施限購政策后的第二個黃金周,在這樣的背景下,整體市場表現可謂不溫不火,成色不足,整體樓市供需不旺, 盡管市場已較去年同期有所改觀,但是市場買賣雙方基本都在觀望,在宏觀調控政策不放松的背景下,整體市場走向還是不夠明朗。
“十一黃金周”以往都是各大樓盤的銷售旺季,但是今年,全國各主要城市商品房銷售卻比往年冷清。統計的數據顯示,黃金周期間全國54個城市住宅簽約僅為1.6萬套,環比大降7成。剛剛過去的“金九月”不但未出現開發商期冀的“量價齊升”,而且在“銀十”開局期間,市場依舊低迷。對此業內人士表示,10月份34個新盤的入市將增加購房人的選擇,有利于促進銷售的升溫,但由于300萬以內的新盤只有17個,因此,10月份的成交量難以出現大幅增長。
平淡乏味成了9月多數樓市的主旋律。根據偉業我愛我家市場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9月北京新建商品住宅(包含保障房)的網簽量為9710套,環比8月下跌了10.5%,成為第三季度中成交最低的月份。其中6環內僅成交了2780套,環比8月下降30.4%。
樓市看得多買得少,并非由于在售新盤少,而是在于開發商的提價行為。以9月份為例,京城共有48個住宅項目推出新品,其中37個為新獲得預售證的項目,成為今年新盤最集中的月份。但這些新盤里,有28個項目的簽約均價環比8月都出現了上漲,占比為58.3%,個別樓盤的漲價幅度甚至超過了10%。在傳統的“銀十”初期,市場依然十分清冷。房山區一個9月“推新”的準現房樓盤,售樓處內略顯冷清,少有市民前來咨詢。該樓盤每平方米均價在15000元左右,在售的兩棟樓目前只賣出不到十套,仍有百余套待售。交易數據也反映“銀十”并未出現開門紅。10月7日,長假的最后一天,北京期房住宅成交73套,現房住宅成交10套,二手住宅成交50套,均處于交易谷底狀態。
亞豪機構副總經理任啟鑫分析認為,新盤大規模放量對于購房需求的帶動作用不言而喻,只要定價合理,性價比突出同類產品,就極有可能出現熱銷景象。作為9月份唯一成交過千套的項目,門頭溝的中國鐵建·梧桐苑因為是政府限價的商品房,13600元/平方米的單價拉低了9月樓市的整體成交價格,即便如此,9月住宅成交均價還是達到20793元/平方米,再次突破了2萬元門檻。接下來的“銀十”,還將有一批新項目集中開盤入市。根據亞豪機構統計數據顯示,10月計劃開盤項目數量共計34個,包括海淀九號、萬科藍、北京城建·琨廷在內的14個純新盤項目,另外還有首創·瀾茵山、魯能7號院·頤景溪園、金融街·金色漫香苑等20個老項目后期準備開盤。但實際上,這些新盤在定價上多數并未按照分析人士所愿。從預計入市項目的定價情況來看,已公布開盤售價的10個老項目后期產品中,70%的項目開盤價格穩中上升,其中漲幅較大的包括華潤置地潤西山由前一期開盤的21500元/平方米漲至25000元/平方米、京投萬科新里程也由14500元/平方米漲至16500元/平方米,另外,高端項目紅璽臺時隔兩年之后再推新貨價格幾近翻倍,目前報價為62000-64000元/平方米。
黃金周樓市遭遇“滑鐵盧”,首先是因為開發商貪得無厭。今年3月份以后樓市逐步回暖,但坦率地說,即使是在最火爆的七八月份,繼續升溫的基礎依然不穩,然而,很多開發商卻沒有看清楚市場形勢,盲目提價,導致了兩種結果:不僅房價反彈過快引發“樓市督查”,而且房價過高也抑制了一部分需求。也就是說,房價過快反彈,一方面招來了行政調控,另一方面形成了市場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