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看文章
中國房地產市場正上演一場頗具浪漫主義色彩“公務員集中拋售房產”與“房產反腐”的故事,其名稱為“灰色房產”,主角是賣房子的官員與番禺“房叔”、深圳“房爺”、廣州“房嬸”、順德“房局”。讓人意想不到的爆發其導火線,竟然是二手房成交量回暖,才引發“官員集中拋售房產”與“房產反腐‘的風暴,激發起全國熱情關注官員財產公示的進展。官員財產公示一試水,即讓不少人膽戰心驚。2012年12月24日,全國多家報紙與電視及網絡媒體瘋狂報道,據其報載,自今年11月份以拉,全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的二手房成交量明顯增長。廣東、江蘇多地出現政府機構人員放盤賣房現象,因擔心官員財產公示普遍推開,唯有拋棄手上多余房產,逃避其厲害關系。顯然推行財產公示技術不是難克服,而在于政府決心。顯然,政府機構人員放盤出售的現象,只是“灰色房產”的冰山一角。官員拋售房產,并不會導致房價的下降。但是否反證房產稅推行的可能性在增加呢?

美國《僑報》2012年12月24日刊出評論說,12月初,廣東省分別在珠海橫琴新區和韶關市始興縣,開展官員家庭財產申報并在一定范圍公示的試點工作,擬在2014年逐步推開。大陸其他地區也有類似試點。與官員財產申報輿論熱點相對應的是,11月以來,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的二手房成交量明顯增長。媒體調查指出,確實出現多地政府機構人員放盤出售的現象。中國試點推行公開官員個人財產及住宅信息,以致擁有多套房產的部分官員急于脫手名下房產。如果從1988年起草《國家行政工作人員報告財產和收入的規定草案》算起,中國在中央層級探索建立官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已經走過了近1/4個世紀。中共十八大后,海外內輿論對該議題的關注度在此空前提升。雖然官員出售房產是市場經濟的正常現象,但在這種背景下多地集中出現的官員急售房產現象,社會就不能不重視了。
官員拋售手中的房產,有的一套有的甚至三套到六套。按照政府公務員的工資與收入平均水平,即使20年不吃不喝,靠其工資根本不可能買等起二到三套、甚至四、五、六、七、八套市中心商品房。官員除了靠工資收入,哪來的這么多錢去購買價值幾百萬以后上到幾千萬以上的房產。購房的資金與房產來源清白嗎。究竟是悄悄做生意了,還是存在“灰色財產”與“黑色財產”的收入。官員財產公開制度呼聲日漸高漲的時,官員著急拋售房產,遮遮掩掩難免會令人產生“漂白不當收益”的猜測。實際上,房產與腐敗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系。從媒體披露的貪腐案例來看,房產是許多落馬官員“腐敗清單”上的重要一筆,甚至有些官員腐敗案發就是房產“惹的禍”。官員財產公示的倒逼力,就是把官員手上掌握的多套住房給倒逼到市場上來,給正在強力推進的樓市調控增加了一個契機。當政治制度為經濟服務時,既讓人們看到了這種反腐敗制度設計正在發揮正能量,也讓人們看到了樓市調控綜合著力正在助推房價趨于理性,更讓人們堅定了通過官員財產公示倒逼房價下降的信心和希望。
官員急售房產本身就是一條重要的反腐線索。美國《僑報》2012年12月24日刊出評論說,近年破獲的貪腐大案顯示,通過近親屬、情人以及其他共同利益人等特定關系人轉移資產,成為貪污腐敗分子轉移資產的新趨勢。大陸央行2011年的一份報告也詳細披露了貪官轉移資產的八種常用方式。在出現官員急售房產現象時,以“獲取非法資產”和“向境外轉移資產”的相關監測應該進一步加強,及時為執法機構提供線索。具體的說反腐機構對重點地區、敏感行業、特定人群和特定消費方式的監測應該同步加強;反腐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官員個人財產及住宅信息公開制度,還需要建立官員財產異動報告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反洗錢相關數據查詢通報制度、反腐敗機構互派特派員制度等配套體系。官員急售房產現象,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提醒人們,官員個人財產及住宅信息公開,一是不能拖,給貪官留下足夠的資產轉移時間;二是要盡快由點及面,不給貪腐分子留下足夠的資產轉移空間。官員個人財產及住宅信息公開,雖然目前在中國還不太普及,但在國際上早就有著成熟的運作辦法。在中國實踐中可能會出現種種困難,但問題可以在實踐中修改和完善,早實施比晚實施好,全面實施比單在個別地方試點好。
#p#副標題#e#
緣何政府官員集中拋售房產,追問其原因,主要是有二個方面,一方面是新上任中央政府打出一系列反腐敗的組合拳,官員反腐與網絡反腐結合,掀起反腐敗高潮。另外一方面是國家試點推行公開官員個人財產、住宅信息聯網、房產稅擴大試點工作開展。以致擁有多套房產的部分官員急于脫手名下房產。其實,部分官員急于脫手名下的房產,并不是市場上房價高企獲利空間放大使然,而是官員財產公示制度正由試點著手,由點到面地展開,逼得部分官員不得不用急售房產的“割肉”之法來免除重蹈廣州番禺“房叔”的覆轍,以此達到破財消災之目的。但是不排除部分公務員或多或少都有參與實體企業投資或其他投資,今年市場不景氣,資金偏緊,而且部分官員的確有考慮為轉移資產到海外做準備。據其報道,公務員擔憂這批并非通過正常收入途徑獲得的房產會被查。同時,他們對樓市價格走勢顧慮較多,擔心從二手市場轉手賣出去不僅收益低于預期,以后還不能要回這些物業。而通過抵押,他們不止能套現,以后贖回這些物業的可能性也較大。
北京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稱“許多官員擁有幾十套房子,對市場起著極壞的作用。預計今明兩年二手市場將會很火爆,因為官員們開始賣房子了。當房子成為真正的需求,而不是由官員藏起來,這樣的話房地產才會恢復到正常的市場。”經濟學者王小魯表達了類似的看法,認為高房價與“灰色收入”關系甚大。此前,長期關注該領域的學者王小魯曾發表調查報告《灰色收入與國民收入分配》,稱2008年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23.2萬億元,比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高出5.4萬億元。這部分統計局“漏掉”的收入稱為“灰色收入”,并表示“其中三分之二‘灰色收入’集中在10%的城鎮最富裕家庭”。“灰色收入”成了抬高房價的重要因素,那么,當“灰色房產”大量入市后,是否會如業界所言“房地產才恢復到正常市場”?事實上,這批“灰色房產”的數量目前仍然面臨難以考究的困難。
目前廣東正開展領導干部家庭財產申報,并在一定范圍公示的試點工作。實際上,早前國內有不少地區已制訂了類似的計劃,并將官員的房產信息納入公布內容的范圍內,但執行效果仍存在問題。除了“灰色房產”的數量難以統計、房產性質難以核實等問題外,即使官員將手上這批房產放盤或通過其他方式在市場得以流通,流通的時間和流通的數量均難以考究。據東方早報2012年12月24日報道說,“有部分‘灰色房產’躲藏在隱形渠道中,很難查出來。”廣東省住建廳人士透露,有公務員的部分“灰色房產”并沒有真正過戶到他們的頭上,或者公務員早已將房屋過戶給親友。他表示,這些背后都有不少力量的支持,一般難以核查。廣東省住建廳人士說:“如果沒有外力推動,官員賣房肯定都會留有一手。”即使這批“灰色房產”在外力驅動下大量地在市場中得以流通,滿足了市場真正的需求,但促使高房價形成的原因還有很多,包括房地產開發稅費過高、土地出讓金成本越來越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