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房地產業經歷了瘋狂的“成長期”,近乎盲目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吹大了中國房地產泡沫。2011年,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嚴厲打壓下,房地產泡沫暫停了繼續擴大的趨勢,轉而步入下行通道,中國房地產泡沫正在泄氣……
跡象一:量價齊跌成勢
中國樓市曾經延續了相當一段時間的“量價飛漲”局面,然而進入2011年樓市的“牛市”卻漸行漸遠。經過了量跌價漲、量漲價跌,到量價齊跌,房地產銷售陷入“洼地”。 5月份,北京日均成交套數為464套,環比4月份下降了1.69%,開盤項目整體均價為22278元/平方米,環比下降3.9%,天津二手住宅成交4029套,成交面積31.7萬平方米,環比下降1.3%,成交均價7651元/平方米,環比下降5.4%。無論是新房還是二手房,還是成交量與房價的并肩齊跌,都表明中國樓市已不再堅挺,房地產泡沫開始泄氣。
跡象二:住房結構分化
“十二五”規劃中今年建設1000萬套保障房的宏偉計劃改變了開發商的建設結構和居民的住房結構。受政策引導,開發商轉移了部分商品房建筑計劃到保障房項目,導致保障性住房供給大幅增加,低端市場與中高端市場之間的住房供給結構呈現分化趨勢,中高端住房供給偏緊趨勢更加突出,低端住房供需矛盾有所緩和。關注中低收入人群的政策轉向在住房結構層面詆毀了房地產泡沫。
跡象三:投資投機性需求退市
“買漲不買跌”的心理一直深刻影響著中國樓市的購房需求,因此,除剛性需求以外,中國樓市又派生出大量的投資投機性需求。“限購限貸”政策的實施,將相當一部分投資投機熱錢擠壓出房地產市場,扼殺了房地產泡沫的“潛在動力”,至此,剛性需求占據了樓市的絕對主導地位。購房需求的凈化,使得房地產泡沫失去了繼續膨脹的根源。
跡象四:土地市場遇冷
一度火爆的土地市場由“競拍”直降“流拍”。激烈的“競拍”在助推房價上漲的同時也吹大了房地產泡沫,而近期頻現的土地“流拍”現象又給樓市泡沫找到了“出氣通道”,使得泄氣在所難免。土地市場遇冷到何種程度?開發商拿地的謹慎態度可謂前所未有,甚至在業界好評如潮的成都航空港一號地都淪落到被“流拍”的境遇,可以說,全國范圍內土地市場陷入了整體“焦慮”狀態。
曾經房地產泡沫的不斷膨脹引起了業內的一致警惕,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使得樓市發展一直飽受著質疑的煎熬。如今,房地產泡沫泄氣已成定局,但冷淡低迷的市場反應使得樓市發展前景撲朔迷離,理性回歸之路的陣痛終究無法逃避,此時的我們更應整裝待發,積極面對。
上一篇:徐立凡:海岸線不能成為房產開發避風港 
下一篇:王玨林:樓市回暖穩定限購政策不會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