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在一些地方,民居局促和辦公樓豪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尤其是那些百姓生活水平還不高的貧困地區,每每冒出仿照“白宮”建設的辦公樓,讓人頗感氣沮。這條把保障房和新辦公樓掛鉤的“軍規”,抓住了問題的要害。對那些只管自己寬敞明亮、不管他人立錐無地的官員來說,或許會在此壓力下按照先人后己的思維方式做好此事。
國務院辦公廳9月28日下發了關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全國保障房的覆蓋面要達到20%左右。該意見指出,對完不成保障房建設任務的地方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監察部將對負責人進行問責。完不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任務的城市,一律不得興建和購置政府辦公用房。
保障房建設是國家保障低收入階層住房需求的民心工程,是平抑房價、治理畸形房地產市場的重要舉措。此次出臺的關于保障房建設和管理的指導意見,既清晰具體地提出了各項扶持政策,也措辭強硬地點出了地方政府所應承擔的責任,更強調了保障房公平分配以及退出機制的重要性。尤其讓人眼前一亮的規定是:地方政府若完不成保障房建設任務,則不能進駐新的辦公樓。
應該注意的是,在國家三令五申推動保障房建設的大背景下,有些地方先則動作遲緩,不能跟上國家要求的建設進度,后則為了進度而不擇手段:要么是沒收違建房當作保障房,像變魔術一樣一夜之間完成任務;要么是縮工期、減程序、蘿卜快了不洗泥,在短時間內建起一排排令人無法放心居住的保障房。保障房不同于商品房,其房價有所限定,或者以租金作為回本來源,這就決定了其總投資有限,參與各方的利潤空間有限。
如果政府部門不能加強監管,保障房很可能成為某些無良開發商和建筑商偷工減料、牟取暴利的主戰場。因而,地方政府于保障房建設負有雙重責任,既要保證速度,更要強調質量。如果保障房建好了,卻在幾年之后成為安全事故頻發的重災區,則會形成住房需求得到保障、住房安全毫無保障的局面,保障房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毫無疑問,國務院下發的指導意見是順民意、得民心的,地方政府有責任也有義務把其中的各項規定落到實處,為低收入階層建起遮風擋雨的廣廈萬間。當然,如果真的有人拿國家政策當耳邊風,對保障房建設依然漫不經心,則指導意見中所列的問責條款必須發揮作用,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對于某些熱衷于“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來說,大建保障房不如快上商品房有利可圖,因而其積極性總是不高。指導意見“對癥下藥”,明確提出了五項政策:確保用地供應;增加政府投入;規范利用企業債券融資;加大信貸支持;落實稅費減免政策。這等于是要求政府出錢出地、銀行出貸款、財政減免稅收,集中力量于保障房的建設。
而且,指導意見不但給地方政府下達了籌錢給地的任務,而且有懲戒條律相伴隨,不能完成任務者要被問責。一邊給出主意,一邊宣示紀律,兩頭發力當能有效提高保障房建設的效率。
上一篇:葉靜宇:民間借貸即將呈現民企生存危機
下一篇:潘石屹:國貿SOHO雙管齊下完成國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