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姓角度,調控之下,何懼開發商“虧本”。眾開發商馳騁地產江湖多年,經歷過“富得流油”的美好黃金歲月,消化過鮑魚、熊掌的腸胃,也應該裝得下白粥咸菜。更何況,不少開發商征戰多年脂肪夠厚,免疫系統強大,上市公司相對機制健全,對利潤、成本的把控有自己的算盤,不必為其是否真正虧本、虧多少過度操心。
11月,繼房地產市場上已經日顯疲軟的促銷價、特價房后,“虧本”賣房似乎成為可以挑起敏感神經的又一把刺針。在大興以11800元/平米起的價格再造“日光盤”;一度的房價泡沫重災區通州因東亞逸品牌13200元/平米的價格再創新低。一時間,開發商在調控下,成本出貨乃至“虧本”賣房的議論之聲甚囂塵上。
且先不說業內對其“虧本”的估算或者開發商自己公布的成本是否真實、科學,是否帶有促銷噱頭的性質。只說樓市調控的初衷,從2010年4月樓市調控大幕拉起,令人眼花繚亂的政策組合拳頻出,姑且先置房地產行業結構調整以及行業如何健康持續發展的大話題于一旁,單論短期內與老百姓利益直接關切的房價:一劑劑政策猛藥無疑是希望達到“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穩中有降”的目標。
調控走入年關,有更多的開發商加入“降價”陣營實為令購房人可喜之事,當開發商已經筑成調控心態之時,業內和購房者更應擁有這樣的理性心態。而時至今日,不過是有開發商終識時務地調低價格,有一些純新盤低價入市,就引得業內對開發商的“扛不住”大發輿論,甚至一些上市公司因“虧本”賣房消息引起股價波動,投資者質疑。這些實屬“替人擔憂”。
面對萬科、中海、龍湖以及更多愿意割讓利潤的房企,若房價達到心理預期,購房人可以出手購房對市場投票;對于綠城這樣正經歷陣痛的房企,業內以及購房人也沒必要替人“如坐針氈”,調控之中,適者生存。
如果說,調控對開發商是一場“過冬”考驗的話,相對應的,不論是面對開發商的“降價”還是“虧本”,購房人的契約精神也面臨著重申。理性健康的市場是合力促成的,市場各方要做的只是“擔心”好自己的本分。當政府、行業、企業、購房人都具有成熟的調控心態之時,調控才會取得預期效果。
上一篇:劉元春:房價基本回落數據將以跌破25%
下一篇:郎咸平:全國開發商資金鏈風險危機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