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房地產業是中國經濟安全的調節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勢在必行,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陣痛難免。從國民經濟全局審視房地產業,歷年來,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近20%,占國內生產總值近10%,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核心組成部分。無論當經濟繁榮需要抑制需求時,抑或當經濟衰退需要拉動需求時,房地產投資的調節作用都非常巨大。
房地產市場調控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服務,就成為了宏觀調控的有機組成部分。2012年,中央將采取差別化的方式實施房地產調控,終極目的仍然是避免房地產市場大起大落,嚴防房地產價格的劇烈波動傳導至虛擬經濟,進而波及實體經濟,這就決定了中國房地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也就是說,中國的房地產業是安全的,同時房地產業健康穩定發展保障了中國經濟安全。
其三、房地產業是中國經濟安全的補水器。眾所周知,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地方財政收入約50%來自土地出讓金收入及房地產稅收相關。2011年我國土地出讓金的收入超過3.15萬億,其中房地產出讓土地的收益為2.7萬億。雖然地方債和房產稅改革在逐步推進,有些地區或有中央轉移財政支付,但遠水近渴決定中國大多數地方政府的賣地驅動與賣地效用仍然還要持續較長一段時間。
地方財政的枯竭不是中央政府的意愿,決定了中國經濟結構的去房地產化還需要較長一段時間,也就決定了中國房地產業是安全的,同時因為房地產業的安全才能保障地方政府的政治穩定和經濟安全,才能保障中國的經濟安全。
2012年1月份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不含保障性住房)價格環比全面停漲,以及可預期的房價繼續下探并非房地產業的末日。從理性思維和經濟規律出發審視房地產業,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用房地產市場的基礎數據解釋已經出現的經濟現象,而應該對決定市場需求與供給的諸多因素進行深度考量,中國經濟軟著陸的政治要求以及城鎮化進程還將持續的國策趨勢決定了房地產市場潛在的需求擴張是長期的、必然的,同時房地產業的規模與地位決定了其對國民經濟的深刻烙印的消除是漸進的。
因而,房地產業的繁榮仍然還可以持續較長一段時期,而且,只有這樣,中國的經濟才會是安全的。
上一篇:易憲容:信貸政策不改變將對樓市影響不大
下一篇:巴曙松:土地資產價格已到谷底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