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最早的煤炭整合省份,煤炭企業主也相對更成熟一些。截至2011年,煤炭企業已經整合至130家。整合完成后,70%的煤炭資源將集中于中央以及地方大型國有煤炭企業,30%的煤炭資源屬于大型私營煤企。由于煤炭企業被整合,部分套現的煤炭企業主有喜有悲,喜的是躲過了2012年煤炭業的低迷期,悲的是再也沒有源源不斷的煤炭收入,攥在手里的錢有限了,使其變得格外謹慎。
根據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2012年3月對山西省民間融資狀況的專項調查,截至2012年3月,山西省企業參與民間融資余額約為180.39億元,較2011年9月下降了約60億元。這些民間資金主要活躍于呂梁、忻州和臨汾,約占民間融資總量的60%。民間融資的避險意識也明顯提高,借貸方式更趨規范:一是采用正式合同和借據的占比達到86.96%;二是采用財產擔保和第三方保證的占比接近50%;三是民間借貸雙方對借款期限、金額、利率、還款方式和違約責任等均做出明確的約定。
受全國房地產調控的影響,山西太原房價出現明顯的分化,剛需支持的普通住宅市場相對穩定。根據太原市房管局數據,2011年太原商品住房均價6000元/平方米左右,剔除價格跌幅較大的高端項目星河灣后,價格下降3.4%。而高端豪宅大幅萎縮,太原星河灣項目人氣慘淡。
陜北民間資本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這與其房地產市場的平穩有緊密關系。而房地產市場沒有出大的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當地政府較為謹慎,與鄂爾多斯相比,城市建設方面并沒有進行大尺度的“造城”計劃。此外,陜北的土地資源有限,用地指標的稀缺使其不具備大規模建設的條件;第二、陜北個別煤炭資源聚集的地區并沒有嚴格執行房地產預售制度。許多開發商在沒有取得預售證的情況下,紛紛采取所謂的“訂購”方式,繞開預售制。在開發之初就把房子賣出去了。
但陜北也并非完全的安然無恙,民間資金本身就具有流動性和逐利性。在調研中,據當地人介紹,大量的陜北民間借貸資金流入了鄂爾多斯市場。
如果把鄂爾多斯、溫州這場民間資本危機潮與4萬億相聯系,或許有人覺得不相搭,其實這背后的邏輯卻是出奇地相似。貨幣政策的一松一緊往往使民間資本不知所措,因為民間資金很大程度上是對銀行資金的一種補充。房價的漲跌只是表象,根源卻在于金融市場是否實現了真正的市場化。
上一篇:謝逸楓:限利令政策博弈決定樓市調控成敗
下一篇:陳雪根:房地產調控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