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8日,據報道,住房公積金入市已成定局,在“救市”的同時,其盈利部分究竟應如何操作?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社科院城市與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張鴻銘指出,住房公積金的產權性質是私人,其商業運作增值部分理應劃歸個人賬戶所有。
中國的住房公積金制度1991年在上海出現,并逐步成為全國性制度。該制度對于改革舊的住房制度、推動住房商品化、改善城鎮居民的居住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張鴻銘委員指出,法律條例明確規定,“職工個人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和職工所在單位為職工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屬于職工個人所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作他用”。為此,政府部門應明確住房公積金的私人產權屬性,不妨將住房公積金改名為個人住房基金。
張鴻銘說,住房公積金的增值收益余額,目前通常用于“建設城市廉租住房的補充資金”。對此,他認為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余額屬于住房公積金全體儲戶共同所有,而不能將其歸于財政收入。用于城市廉租房的住房公積金的增值收益只是輔助地位的補充資金,主導部分應該是財政資金。
“住房公積金是私人的,增值部分也是私人的,國家怎么能拿去呢?增值部分主要是利息收入,利息就應該給私人。”張鴻銘委員如此表示。
另外,張鴻銘委員認為,住房公積金還可以向區域內收入較低、住房更加困難的公積金繳交者傾斜,這是人心向善、護弱的慈善要求,也是公積金繳交者樂于接受的。
上一篇: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調控樓市不應該一刀切
下一篇:吳世雄:運用信息化手段解決重戶多房等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