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30%~50%的實際購房需求被抑制,為北京樓市帶來了什么?也許很多人會說是房價調整。但如今房價實質性調整未現,龐大的被抑制購房需求卻在尋求各種突破路徑,補辦社保、延期網簽、找人“背房”甚至更改網簽時間等規避“限購令”手段正頻頻現身。
此前,北京市住建委官網上發布了一條處罰消息:經查實,北京地產中介公司鑫尊地產天慧園店業務人員及店長私自向沒有5年納稅證明的購房人進行不實承諾和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擾亂房地產市場秩序。北京市住建委已對鑫尊地產作出相應處罰。
這一表態并未阻止部分購房者鋌而走險的嘗試。在樓市嚴格的限購環境下,代辦社保證明、延期網簽等儼然已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并與中介機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了應對成交量萎縮的局面,中介機構“幫助”購房者規避限購的灰色鏈條已悄然浮出水面。
被限制的需求
“在新政之后,保守估計北京市場因為限購令而無法購房的實際需求在30%至50%,這其中既包括大量的非京籍購房者,也包括一部分改善型需求。”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表示,從今年2月“京十五條”執行至今的一些市場反饋顯示,因受到限購令限制而無法購房的客戶群比例相當驚人。一些受限的購房者甚至已經被擠出北京,與北京相鄰的河北燕郊、固安、涿州、香河、廊坊等環首都區域,也分享到了這股擠出效應的利好。
在北京工作生活四年多的小馬已經結婚一年多,卻仍然不得不同妻子與人合租生活。最讓他無奈的是,在今年2月自己和妻子本來已經選定了朝陽區的一套二手房,就因為公司籌辦年會耽擱了一周,自己變成了北京限購新政下的被限一族。
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的一份非京籍二手房市場客戶群調查顯示,2008年非京籍外地人在京二手房市場客戶群中占比為26%,2009年升至38%,2010年受到首輪限購政策影響這一比例降至34%,而在今年2月北京新版限購令出臺,非京籍人士購房時的1年或以上納稅或社保證明的要求,提高至5年或以上納稅或社保證明,這使得非京籍二手房客戶比例大跌,截至2011年3月已降至8.2%。
上一篇:杭州房企“偷面積” 亂象
下一篇:香港二手樓 交投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