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總理的1000萬套保障房目標雖然已經被住建部偷偷修改了,但還是完不成。
年初溫家寶總理定下的今年1000萬套保障房的目標指的是“竣工”,但最近已經被住建部打折成為“開工”。
中國目前的建設能力每年能夠實現竣工住宅約6億平方米,1000萬套保障房若以每套平均60平方米的面積計算,就已經達到了6億平方米,要實現竣工1000萬套保障房的目標,相當于要求住宅建設能力直接翻倍。“這怎么可能?哪里來這么多農民工?
盡管住建部日前已經將目標調整為11月前全面開工,這個任務很難完成,第一地不夠,第二錢不夠。
地方政府為完成1000萬套開工的硬性任務,肯定會將拆遷安置房、新農村建設、單位自建房等等都算在1000萬套保障房之內,“就算完成,也是濫竽充數”。
我個人覺得第一次反圍剿不成功,又來第二次,第二次不成功又來第三次,然后來一個圍追堵截,已經不是一回兩回了。
有很多行業比房地產業要嚴重得多,但是如果我們用群眾的行政手段去干預,最后可能不止是房地產業會出現問題,中國經濟其他問題也會出現問題。
最終的爭論還是歸結到要不要市場經濟的問題,比如說我們看到了聯合利華漲價的問題,嚴重的問題可能不一定是開發商這里,嚴重的問題是在于如果中國不想要市場經濟的話,就可以用行政的手段去干預。就像馬路上領導過車的時候,一定會交通管制,讓領導先走,有可能是外賓,有可能是國家元首,這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常態化。如果有偶發事件,任何一個國家都可能采取戒嚴。
只要是用非市場化的方法解決市場問題,肯定會遇到一個難題,按住西邊的時候東邊跑起來的,按住東邊的南邊的又跑起來了。
聶會長剛才說了市場很糾結,我們的政策調控是為了人市場產生糾結還是為了讓市場更好呢?我們不得不進行企業轉型的時候,告訴大家在圍追堵截的情況下要用對付小日本的辦法用持久戰,既然他不守規矩,你也不守規矩,就造成了市場沒有規矩,因為他不斷的調規矩。
我覺得中國面臨的問題是要不要市場經濟,要不要堅持鄧小平的改革之路,要不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辦法解決住房的問題,如果大多數人靠市場的辦法去解決,那一定要有保障性。聯合國公約里非常清楚的說明這是政府的責任,因為市場中一定有弱者,政府要把這部分人建立一個安全網,給兜起來。我們現在希望把更多的人推到市場中去,希望在市場上想方法,最后的結果就是把市場攪得越來越亂。
如果看得見的手把看不見的手給隱藏起來,如果我們給出一個合適周期,這樣就不能反映供求關系。聶會長講了我們市場銷售下降,按揭貸款下降,到底是因為需求不足還是因為供給不足,還是供給過剩,只有在價格正確的情況下才能做出判斷,人們才能對未來投資。如果被扭曲了,人們根據什么來判斷呢?是加大房地產的供應還是減少供應呢?如果已經過剩了,那么明年怎么辦?是不是又和豬肉一樣,當豬肉存欄量減少的時候價格會不會又暴漲呢?
上一篇:陶冬:自由行仍然難以炒起臺灣當前房價
下一篇:朱洲:中國樓市有好演員卻沒好導演執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