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樓市的“冷清”已是有目共睹,接二連三的下行形式已成大勢所趨。而最近從房地產市場頻頻傳來一些“奇怪”的現象,面對資金“瓶頸”的開發商卻高調拿地,一線城市4天內竟兩現“地王”,而高端住宅市場也是“門庭若市”,自從釣魚臺7號院項目以每平方米30萬元的天價刷新了中國最貴樓盤的記錄以后,樓市開始上演“天價傳奇”。市場如此反常,是居于商業噱頭還是居于品牌價值的考慮?或者根本就是故作姿態,與政府較量一番?
同時,一些業內人士開始擔心,政府當前的調控正在迎來市場的“反撲”,地王的躁動和高房價的“回暖”可能成為全國樓市下半年逐漸升溫的先兆,會對市場的走勢形成一定的“沖擊波”。我認為,對下半年樓市走勢的判斷不能只是簡單的從這些異常的現象去妄下斷論,應該從以下為幾個層面去分析。
通貨膨脹“攔路”貨幣政策繼續“出手相救”
自從去年下半年我國的CPI增長率超過4%以來,通貨膨脹已經成為政府宏觀調控面臨的重大問題,下半年繼續控制通貨膨脹仍是政府調控的主要任務。而貨幣政策作為抑制通脹的最佳方式,將解決市場中資金流動性過剩的窘境,由此推斷,下半年政府仍會執行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樓市必定也會受其影響巨大。
樓市一方面要大量的“吸金”,一方面又要承擔貨幣政策所帶來的“影射”效應,房地產可能會面臨“缺米斷糧”困境,但是房地產作為貨幣政策的被動方,無法完全承但貨幣政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地方債務高筑、信貸危機、匯率波動等都不是它所能左右的因素,主要權力方銀行會“出手救市”,承擔一大部分責任,所以樓市受波及較小。盡管下半年樓市會有一些小的波動,但基本維持前半年的狀態。
房價大潮中只掀“小水花”,難涌“大波濤”
今年樓市經過政策的屢次“洗禮”,房價的走勢已經在市場與政府的博弈中回歸理性。這幾月的數據來看,5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較4月下降的城市有9個,分別是天津、合肥、福州、無錫等;價格與4月持平的城市有11個。與4月份相比,5月份環比價格下降和持平的城市增加了6個。漲幅比4月份縮小的城市有27個?傮w來看全國房價的速度放緩,而“以價換量”的促銷方式將成為一種常態。
一線城市郊區住房、二手房大戶型房可能受來自位置、資金以及新推商品住房的壓力房價可能會有小幅的回落,而二三線城市由于起點低、受政策波及小,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剛性需求者,住宅房價仍有一定的上漲空間,但是增長的幅度有限?傊,下半年房價浮動空間不大。
上一篇:許仰東:房價波動是年內市場的調控主流
下一篇:朱大鳴:樓市陷入土地和差錢兩大威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