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中國目前的城市化率已達到45%-46%左右,而全世界的城市化率平均值在65%左右。按照目前每年增加1~2個百分點的城市化速度,中國城市化的道路還將有15年至20年歷程,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仍在推進之中,但可以說半程已過。在已走過的前半程中,城市建設取得不少成就,但也留下了太多的遺憾。
中國人多地少,城市土地資源更是短缺的,如果當土地資源在我們這一代人用完之后,留下的卻是滿眼刺目的建筑垃圾,面對子孫,情何以堪?
2010年,史上最大規模的上海世博會,其中文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然而,我們的城市,真的就讓生活更美好了么?
誠然,改革開放后這30多年來,伴隨著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國人的居住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據住建部的統計,1978年中國城鎮人均居住面積僅為3.6平方米,而至2009年底,中國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積約30平方米。
不僅如此,大拆大建中的城市,其面貌以日新月異來形容也毫不為過。城市化在高歌猛進,高樓大廈處處拔地而起,據統計,中國現在每年新建的房屋面積占到世界總量的50%,也就是每年在這地球建起的新樓房中,有一半坐落在神州大地上。
這些,的確都是了不起的成就。
“人,詩意地棲居”。
這是德國古典詩人荷爾德林的經典名句,言簡意豐,大哲學家海德格爾就曾對其進行了存在主義哲學方面的豐富闡發。而僅就狹義的居住需求而言,這個短句,也真切地喊出了現代人心靈深處最渴望的人居夢想。
然而,生活在今天中國大都市中的人們,如果被問起,是否感受到了“詩意棲居”?恐怕大多數人都很難給出肯定的答案。我們人均居住面積更寬敞了,小區化的居住環境較之前的筒子樓漂亮多了,我們的城市面貌變遷翻天覆地,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我們的城市和人居,卻越來越缺乏了詩意。
也許現代都市人的詩意感缺乏,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生活節奏過快,比如工作壓力加重。除了這些城市生活的共同毛病,硬件環境也是令人難以感受詩意的極為重要原因。就硬件而言,一座城市的主要物質構成形態,無疑是一座座建筑以及建筑周邊的園林環境。和諧是產生美和詩意的前提,而目前城市之中許多建筑,從建筑取名到規劃設計、再到建筑形態,都與周圍社區、生態環境和城市人文傳統不和諧,無疑是生活詩意的極為致命的硬傷。
近年來,許多建筑界、文化界的有識之士對當前的建筑亂象進行了相當多的反思和批判。概括起來,目前的城市建筑起碼存在以下的幾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是“千城一面,萬樓一孔”。在今天,人們走過一個個中國的大中城市,都是一樣面目相似的高樓、廣場、商廈。許多在數百年歷史中沉淀下來的城市特色建筑,在政績工程或地產開發的暴利驅使下,一夜之間拆成瓦礫,取而代之的,卻是千篇一律的樓宇建筑,或者做成一些不倫不類的“偽古董”。
二是抄襲成風,缺乏創意。除了城市間的公共建筑的同質化嚴重,住宅小區更是抄襲復制嚴重,走入城市中一個個樓盤,又是從外立面到園林,再到戶型設計都大同小異。抄襲風的盛行,原因之一是建筑設計界的浮躁之風所致。很重要的原因則是地產老板意志主導,如果自身某一款樓盤設計在市場上受歡迎,便到處復制開發;或看中國外或國內某個產品設計隨即拍照,讓設計師依葫蘆畫瓢。
三是盲目崇洋,割斷傳統。中國已成為國外建筑師的試驗場,如今城市的大型公共建筑,最喜歡搞的就是國際招標,而國外設計師的作品,許多形態怪誕、造價高昂、能耗巨大,在外國一般都不被采用的作品,大多都被中國官員優先選擇。諸如國家大劇院、央視大樓等,就廣為詬病。這類盲目崇洋的建筑,它們與城市環境格格不入,而繼承中國優良建筑傳統的作品,卻往往為棄若敝履。而在住宅小區的建筑中,盲目崇洋之風也有過之無不及,隨處泛濫著東抄西拼、消化不良的西方建筑元素。
四是粗制濫造,質量低下。在大拆大建和房地產業大躍進式發展中,粗制濫造的建筑隨處可見,特別是在監管較差的二三線城市,豆腐渣工程、樓脆脆、樓歪歪時有所聞。
上一篇:葉檀:調控壓力見長致銀行出招自我安慰
下一篇:楊紅旭:中西藥結合將改變樓市調控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