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數量是87881家,2009年和2010年分別降至80407家和66290家,同比分別減少了8.5%和17.56%,兩年內累積減少了24.57%。有專家認為:過去所有出局的企業幾乎沒有幾個是因為調控而出局的,大都是因為戰略失誤、擴張過快、股東不和、管理失控等內因。2008-2010年所減少的24.57%的企業數量,也非全部是出局所致。企業主動進行戰略收縮、重組或合并子公司等,也是主因之一。
筆者比較認同這個觀點。有些學者引用這個數據時,基于兩年房企數量呈現加速減少態勢,就斷言在未來五年內,房企會從萬家下降到千家,那是書齋臆想。基于多年的企業并購研究,筆者認為:恰恰因這兩年是房價高漲期,才會使房企并購變得如此簡單。在房地產低潮期,并購反而將變得異常謹慎,所以房企數量的減少速度反而會放緩。
房企并購與其他非房地產業類企業并購存在很大區別:房企的并購其實質就是土地資源的轉移,基本無關乎人力資源、企業文化、企業品牌等。而且因為中國的特殊情況,一般來說,一個土地項目關聯一個房企,因為土地權證等系列權證的更名異常復雜,成本高昂,絕大多數房企并購是整體收購公司股權,房企仍將繼續經營,所以即使有大量的并購發生,房企數量其實變化不會很大。房企數量的減少,更多的表征為房企的主動退市。
如果宏觀調控繼續持續高壓,這是覆蓋所有房企的宏觀環境,一般而言,并不會有哪些房企就能完全獨立于這種系統高壓之外,而風景那邊獨好。更大的可能是他們也許自顧不暇,也許心存觀望。因房企兼并本質上是土地的兼并,對資本的要求非常大。中國目前又有哪個企業能有這么大的胃納?即使有,在系統風險下,又怎能消化得了?
當然唯一的可能,是國進民退的可能性。那樣的話并不是房地產業之福,在一個可以充分競爭的市場,國進民退意味著效率的喪失,效率的喪失將毀壞整個行業。
上一篇:許子枋:草根房企將引領中國地產界崛起
下一篇:葉檀:放寬調控措施將成為樓市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