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的調控如果從2004年算起,進入2012年已經有8個年頭,差不多相當于一個抗日戰爭,對于房價走勢的預期上上下下都在趨于理性,一方面是在過去的8年中房價已經有了數倍的增長,另一方面價值規律必然會發生作用,有漲有跌,合理回落是正常的。
不正常的則是對這種回落或調整的預期,一般而言有兩種極端。一種語不驚人誓不休,動輒就是暴跌,比如前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的言論,好像房價不跌個50%,調控就不成功;一種同樣是慣性思維,房地產市場還能火二十年,典型的如任志強最近的說法,好像只有房地產才能帶動中國經濟。
王健林在年會上指出,現在的房地產才是正常的,過去是不正常的,沒有宏觀調控房地產市場也許能火爆幾年,但是接下來就是過去二十年日本的下場;而王石在哈佛游學也不忘兼答國內的提問,同樣認為調控是必須的,正因為有這一輪調控,中國的房地產今后還能有一個穩定發展的空間和過程,調控并不是為了摧毀這個行業,而是讓其擁有持久的生命力。
雖然,無論萬達或是萬科均是調控的受益者,而在上個年度坐二望一的追趕者綠城則成了名副其實的受害者,從資金鏈斷裂的狀態看,綠城已經成為一個過去時。同樣是地產大佬,下場為何如此不同,原因之一就是對趨勢的判斷,把正常當不正常,還是不正常當正常。
萬科萬達雖然把別人認為“正常”的市場作了不正常的判斷,而綠城則把行業的不正常當成了正常。其實,2008年之前房價成倍上漲,排隊難買的情景是不正常的,2008年行政打壓萬馬齊喑,一套也賣不動的情景也是不正常的,而2009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放松調控更是非常之舉,綠城僥幸已經度過一劫,千不該萬不該極度膨脹,全面出擊,把2009年的不正常當正常,必然導致2011年的猝死。
當然,宏觀調控本身對于市場而言也是不正常的,是市場失靈下的不得已而為之,有利就有弊,調控也有度的問題,時間的問題,如果調控長期化不如搞計劃經濟,什么時候市場回歸正常了,也就是調控壽終正寢的時候。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了三十多年,如果說上個世紀增長主要來自于生產力的解放,那么進入新世紀,財富的增長的確帶有濃烈的資本色彩,房地產這么熱和其作為資產的特性也有很大的關系,所以也難怪全民炒房,難怪央企紛紛進入這個市場,難怪和綠城危機有扯不斷理不清關系的海航集團也會深陷其中。
和綠城一樣,近幾年,海航集團進入了全面瘋狂的擴張階段,不僅整合機場、物運等相關主營行業,而且把并購的觸角伸向租賃、酒店、地產甚至傳媒領域,擴張的步伐遠超行業所能帶來的利潤,答案只有一個,賭資產升值。
問題在于,并購的資金從何而來?中國金融業并不提供中長期的并購貸款,企業只可能短貸長投,危險在于一旦對市場趨勢的判斷出現失誤,那么就死無葬身之地,昔日的德隆就是如此!
上一篇:聶梅生:調控仍將是樓市十年不變的真理
下一篇:馬躍成:加大調控很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