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稅總局認為,房產稅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地產市場的投資投機行為,但是作用有限。不知道國稅總局認為的“一定程度”到底是多大程度?是依據什么標準得出的結論?房地產市場作為主要的投資市場,遵從資本與貨幣市場的規律,投資者對風險與收益的考量是決定市場冷熱的主要因素,供求關系退居次要地位。
國稅總局對于房產稅作出公開說明。其要點有三:第一,房產稅擴容方案及細化的征收標準、辦法尚未最終確定;第二,房產稅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地產市場的投資投機行為,但作用有限;第三,決定房價的是供求關系,調控房價、保持房地產市場的健康運行需要財政、金融等經濟措施與行政措施相互配合。
如此曖昧的回復不會讓爭論消失,反而會讓爭論更趨激烈。很顯然,國稅總局不愿意單獨面對巨大的壓力,而希望把相關部門拉進這場關鍵性的改革之中。但從國稅總局對房產稅的回復來看,存在著認識不清的地方。
房產稅在多大程度上抑制房地產市場,語焉不詳。從目前已經推出房產稅試點的上海與重慶看,可以說效果確定并不算大,由于房地產政府較多,疊加于市場,很難做出總體的精確評估。不過,我們可以從其他市場得出相反的推論。
重慶房產稅主要針對高端住宅,今年1月,重慶市政府主要官員表態:重慶房產稅改革試點近一年來,在政策推進和征收手段上均達到了預期效果,97%的繳稅率收效令人滿意。從去年的數據看,房產稅實施后,重慶主城區多數高檔商品住房項目訪客量下降30%-50%,部分購房者改變了買大房、買高檔房的消費傾向。去年1月28日至11月30日,重慶主城區高檔商品住房成交70萬平方米,占商品住房成交量的6.8%,同比下降4.1%。
重慶與上海的房產稅并非廣泛的持有環節的物業稅,而是針對特定住宅供應的懲罰性稅收,從重慶、上海的房產稅輕易地得出房產稅無效的結論是輕率的,這無異于剪去虎爪、將老虎關入鐵籠而后嘲笑老虎的威力。
據上海稅務部門公布的數據,包括商業、辦公樓和住宅在內,今年一季度收得房產稅30.6億元,上半年房產稅稅收入達67.3億元,2011年上半年上海房產稅收入約51億元,全年稅額約73.6億元,相對于2011年1500億元左右的土地收入可謂九牛一毛。同時,征收和范圍也較為狹窄,2011年度全市應繳納房產稅的個人住房近2萬套。截至2011年底,已有16283套住房的納稅人按規定繳納了2011年度的房產稅。今年一季度,上海已經對24433套住房完成了房產稅征免認定;其中應征收房產稅的住房有4419套,占比約18.1%。上海房產稅并非普通意義上的物業稅,而是懲罰增量投資,對存量房不計征,并且征稅稅率較低,僅為0.6%。不過,從上海的住宅成交看,以剛性需求為主,說明房產稅對投資性的增量需求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房地產市場遵從供求關系是個假象。正因為供求關系論肆虐房地產市場,各方才有了推卸責任的借口,開發商認為供地過少,供地者認為開發商囤地、待價而沽。正因為土地、房產價格節節攀升,收益率上升,開發商才會囤地捂盤,供地者才會采用饑餓療法,有了6年以上可供開發的土地還要繼續囤地,只能說土地已經變成最好的套現投資品種。
2008年年底,房地產市場供在于求,但到2009年二季度后,房地產市場反彈,到下半年就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入市者增加,當房地產市場投資收益上升到20%以上,沒有抑制政策,投資者判斷入市的風險將遠遠小于投資收益,面對相對確定的房地產投資市場,投資者的行為趨于一致,大量資金入市。如果住建部、國土資源部、國稅總局繼續抱著供求關系的老黃歷不放,恐怕中國的房地產調控就會走入歧途。
當然,有的經濟區域有了物業稅,房價照樣節節上升,比如次貸危機前的美國、中國的香港地區,在房地產價格中,物業稅并非惟一的變量,貨幣政策與物業稅雙管齊下,才能收到效果。事實上,在房價大體穩定的經濟體,既有負責任的央行,也有明確的、公平的物業稅,如德國、加拿大。
國稅總局并不是不明白——國稅總局指出由于住房兼具消費和投資的雙重屬性,因而在擴圍的同時,將在房產稅改革試點問題中將充分考慮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對基本住房需求的部分予以一定稅收優惠——之所以揣著明白裝糊涂,是因為茲事體大,遭遇的反彈力度大,并且一些地方財政岌岌可危。這時候,向社會公開信息,穩妥推進改革是最好的辦法,而不是攪混水,讓預期更加混亂。
房產稅與土地財政孰優孰劣無需多說,很難想像一個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地方政府遠離正常的稅收體系,依賴賣地為生。
上一篇:許連捷:專業人做專業事,地產業暴利已過時 
下一篇:王良智:房地產市場“金九銀十”或將只是個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