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前,龍湖上市至今首次配股融資,與花旗及高盛簽訂協議配售2.6億股份獲得款項總額約30.89億港元。據不完全統計,自9月以來越秀、金地、保利、佳兆業等大手筆融資案例已突破10個。
10月10日晨,融創中國發布首次海外融資公告,稱已與德銀、美銀美林等外資機構訂立一份2017年到期的4億美元12.5厘優先票據購買協議。
由于行業融資環境并不寬松,銀行信貸成效甚微,不被銀行看好的中小型房企,只能借新還舊,接受高利率的信托融資,走入高杠桿財務的融資怪圈,成為“手中無地無房、兜里無錢無糧”的典型。
相比之下,海外融資已為大型房企所熱衷,以融創、龍湖的海外發債行動為代表。最近金地也斥資收購香港星獅地產,繼萬科和招商后繼續開拓海外融資渠道,包括華潤等在港上市房企,在港融資房企競爭更加激烈。
目前不少券商均表示,海外機構借此機會大幅提升了融資成本,年利率約由兩年前的4%-6%提升至9%-12%。如融創的發債年利率達12.5%,融資成本大幅度提高。海外融資門檻的提高是不爭的事實。
基于此,甚至有評論調侃房企出海“挨宰”。當然,內地房企海外融資是無奈之舉,但融資用途的變化,卻值得進一步考量。相比此前融資緩解經營壓力,現在房企更加重視規模擴張,左手借進補血,右手輸出買地。比如融創中國一邊高價拿地,一邊高價融資,企業風險增加。
與此前綠城董事長宋衛平“再也不買地了”的論調相反的是,近幾個月地市節節升溫,尤其是9月,眾多知名房企酣戰地市。在經歷樓市回暖大量出貨之后,買地補倉勢在必行。萬科、龍湖、中海、華潤等巨頭不乏拿地資金總額超過百億者。
但在這個地市火熱的節點,房市的暗淡顯得突兀。今年的國慶黃金周,多地出現淡市,北京新建和二手商品住宅合計成交587套,創下四年來的新低。基于這一波上漲行情,房企日益缺少以價換量的意愿,降價促銷樓盤隨之減少。
在融資利率高企、償債壓力和風險并行的情況下,能否保持理性拿地,保持小步推盤快跑,將成為房企會否走入“無間道”噩夢的試金石。
上一篇:韓世同:銀十不能光看黃金周 之前之后都要看
下一篇:單許昌:樓市奇觀出現賣家看跌買家看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