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畏首畏尾的原因之一,在于對銀行業的擔心。近年來,我國銀行業持續生產出有史以來最為亮麗的財務報表,而監管部門卻生活在恐懼心理中,這是又一個怪現象。個中原因當然還是房價。2010年曾經進行過大規模的銀行業壓力測試,結論是我國銀行業可以承受房價總體下跌40%。然而,這個樂觀的結論卻嚇阻了決策層,此后他們就偃旗息鼓了,反而轉向防止房價急跌。后來一系列政策的實質是企圖站在懸崖邊上保持穩定。近來,某個來自港口城市的著名經濟學家更是斷言中國大陸不存在房產泡沫,這種言論甚合決策者的心意。對此筆者提出兩點反駁:1、大陸型經濟區別于港口型經濟。2、如果我們不能直接從房價高低上來判斷是否存在泡沫,可以看看這個行業中的體制和政策,它可以告訴我們當前的房價夠不夠高。
歷史將會證明,我們在猶豫不決中錯失了多么重要的3年。目前,中國銀行業可謂“四愁臨門”:1、整體經濟減速。2、房產泡沫又翻了一倍。3、利率市場化改革,高息差要取消了。4、資本項目可兌換,國際金融沖擊要來了。我們可以忘卻房地產的傷心事,去大談金融改革。然而,在即將到來的沖擊面前,房產泡沫能否保得住呢?縱使銀行現在可以承受泡沫的破裂,能否同時承受得了后兩項改革的聯合沖擊呢?我們說現行的體制很堅強,但它是否堅強到了這個程度呢?改革是好事,可是,不去消除泡沫,卻先把金融改革提上日程,這種想法恐怕就有一些無腦了。
如何規避金融風險?教科書的基本教導是: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而我國金融監管所采取的思路似乎是這樣的:1、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2、把這個籃子高高地舉起。監管部門以具體言行表明他們善于“搜集”而不是化解風險。另一個例子是:放著發行自由化的頭等大事不搞,證券監管部門卻醉心于金融期貨和融資融券,后兩種舉措實際上在為金融市場的鏈式反應創造條件。只要頂層設計繼續缺位,理智仍然這樣稀缺,我們一定會在真正的危機爆發之前耗盡手中的所有資源,我們一定會迷迷瞪瞪地走向一個總結果,那就是大蕭條。
筆者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主意:既然把房價降下來有危險,干脆就搞通貨膨脹。只要物價夠高,房價不就顯得較低了嗎?我曾經以為這是胡說八道,然而,一些觀察使我感到,類似的主意,絕不會完全沒有人去認真考慮。
上一篇:鐘翔:2013只要沒有新政 樓市必定量價齊升
下一篇:曾憲斌:2012年樓市慢牛 2013年房價大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