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如今面臨著很多問題,這是一個共識;可是,不同的人看待這些問題的方法與態(tài)度卻是不同的。例如,有的人整天喊泡沫,喊危機,然后你問他怎么辦,他卻說:干脆就不要擠泡沫了,小心啊,千萬不要亂折騰。我們姑且不論這些人的動機,先來討論一下他們的經濟觀點。

對資產價格下跌的恐懼由來已久。10年前,當提出“股票全流通”這個議題時,股市立即為恐懼氣氛所籠罩,很多年揮之不去。今天,當社會公眾強烈要求打破房價泡沫時,有人又感到恐懼了,萬劫不復的“美國大蕭條”的景象又浮現在他們的腦海中。房價泡沫的確很大,但對它的消除是不是會引起蕭條甚或“大蕭條”,卻應另當別論。這就是筆者要在本文中重點表述的一個觀點。
根據對歷次經濟危機的觀察了解,我們可以說,英美式的經濟體系有它脆弱的一面;這種脆弱性尤其表現在其對金融系統(tǒng)監(jiān)管松弛,對于杠桿化和保證金交易持完全開放的態(tài)度。這樣一來,企業(yè)在面對諸如財務虧損、丑聞等沖擊時顯得很脆弱,很容易倒閉。而且,企業(yè)倒閉的傳染性很強。而當發(fā)生大型事件和系統(tǒng)性風險(例如房價的持續(xù)性下跌)時,往往也就會引發(fā)山呼海嘯般的反應。某些利益集團很享受這個過程,他們在政治上堅定地支持這個體系。自由放任的經濟學說客觀上為這種極右翼意識形態(tài)提供了理論基礎。
反觀我國的情況,我國現行的經濟體系繼承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可以說,后者就是為了避免英美經濟模式的種種弊端(包括穩(wěn)定性差)而設計的。盡管當今的實際情況已經與原有體制具有很大差別,但是,老體制的某些特點仍然存在,其中之一就是抗風險能力比較強。當有重大危險來臨時,全國上下總能團結起來,共渡難關。我國的保證金交易和杠桿化現象遠不如英美經濟體,資金流動速度慢,經濟的各個部分都有一定的獨立性,其相互關聯(lián)不如英美那么密切,由此導致M2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長期高于其他國家。我們需要充分注意到這些特征。
然而,房價泡沫形成之后,正值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調控部門被嚇倒了。他們忽視了我國經濟的上述特點,他們已經恐懼到不敢打破這個泡沫的程度。“和諧社會”這個口號被簡單地、膚淺地解讀為要保持房價運行平穩(wěn),于是他們千方百計地控制房價走勢,企圖制造一條平滑的、緩慢向下的曲線。筆者要說的是,這種做法是非常有害的。讓我們來看一個公式:
資產泡沫的規(guī)模=價格漲幅×交易額/年×年限
上式表明,衡量一個泡沫的大小,不僅要看資產價格的漲幅,而且要看成交量,要看價格在高位持續(xù)的時間;這三種因素在泡沫形成方面具有完全相同的地位。具體到房地產市場,泡沫大不大,不能只看房價的漲幅;即使房價有時候沖得很高,只要持續(xù)時間短,成交量小,便沒有什么要緊;反之,假如成交量大,持續(xù)時間長,其效果等同于漲價。自從2010年“新國十條”頒布以來,由于后續(xù)措施不夠得力,房價下跌不夠明顯,因而我國的房產泡沫實際上在每日每時不斷地增大。繼續(xù)這樣勉強維持下去,每維持一年,泡沫就會增大一個顯著的比例,問題就會越發(fā)積累起來。假如以2006年為泡沫元年,根據筆者的粗略估計,我們可以大體上說,自“新國十條”以來,泡沫的規(guī)模已經翻了一倍盡管在此期間房價在總體上并未上漲。
每遇到這樣的情況,經濟學大師們(除了某些凱恩斯主義者)幾乎都異口同聲地主張:只要不引起系統(tǒng)性崩潰,越快打破泡沫越好。錯誤要盡快地糾正,不宜拖延。我們擁有這樣一個堅強的體制,本來正好可以利用這個體制的優(yōu)點,有什么可擔心的呢?本人絕不是說現行的統(tǒng)制型的體制很好,無需改革;而是說,既然這個體制的存在是個客觀事實,調控部門就應懂得對之善加利用;應當利用它抗風險能力強的特點,盡快讓房價落位。假如這一點成功地做到了,并且房地產市場借此機會進而建立起一套好的體制,那么我國經濟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的前景反而就會變得很樂觀了。房地產調控思路的錯誤與人民幣升值政策的錯誤是一樣的,前者是要求慢慢地跌,后者是要求慢慢地漲,結果都促成了大泡沫,綁架了整個經濟體。
上一篇:鐘翔:2013只要沒有新政 樓市必定量價齊升
下一篇:曾憲斌:2012年樓市慢牛 2013年房價大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