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失敗最大的影響在于地方政府收入的縮減。中國的信貸增長——以貸款或房地產收入的形式——大都進入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支出下降,短期內可能導致經濟增長放緩,但房價下跌導致的家庭部門購買力上升,將減輕這一負面影響。地方政府支出減少帶來的生產成本降低,也可能提升中國出口的競爭力。這實際上是重新平衡中國經濟的必經之路。
恐慌下紓困將是大錯特錯
一旦出現大量金融失敗,恐慌情緒就會滲透整個經濟體。對經濟全面崩潰的恐懼將促使政府不加選擇地援助投資者。實際上,夸大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來敦促政府用納稅人的錢進行紓困,只符合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正是這些人創造出經濟泡沫,卻想要套取政府資金援助。當一部分信托產品出現違約——這很可能在幾個月內發生,大范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說法一定會涌現。中央政府如果倉促援助,將是大錯特錯。政府應給它一些時間,整體局勢就會平息。如果金融監管者能在短期內制定出應急預案,風險就將得到抑制,若金融監管者目前無法著手制定應急預案,他們也不應一看到若干金融失敗就草率做出紓困決定。
中國的下一輪增長取決于不斷提升的生產力和勞動收入。改革需要大量資金,以強化社會保障體系,發展教育和科研。如果巨量的資金都被用于解決泡沫經濟的遺留問題,那么中國的未來將會陷入困境。
泡沫破裂,經濟起飛
有人認為,房地產泡沫對中國的經濟繁榮來說必不可少,這是無稽之談。過去十年,房地產行業規模相對經濟體規模日漸龐大,而且它大多是在消耗資源,沒有提高總的生產效率。房地產是中國通貨膨脹的主要推動力,若房市衰退,中國經濟可能暫時受挫,但總的生產力卻會提高。隨后的收入增加也會帶來更可持續的經濟繁榮。
而且,經濟泡沫遲早會破裂。政府紓困只會推遲其破裂的時間,正如中國政府在2008年所做的一樣。泡沫越晚破裂,其破裂時帶來的危害就越大。中國經濟當下受挫,正是由于2008年時的舉措。
中國有足夠的能力吸收泡沫破裂將帶來的所有不良貸款——這也許會高達20萬億元-30萬億元,但泡沫經濟或已造成年均5萬億元的損失。中國可以花四到五年時間解決泡沫經濟所產生的遺留問題。后泡沫時代的改革催生的生產力提高,還將會帶來每年2萬億元-3萬億元的收益。因此后泡沫時代的經濟完全恢復將可能在三年內完成。
日本在其房地產泡沫破裂之后未能恢復其經濟增長,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的人均收入已居世界前列。中國仍是個中等收入經濟體,生產力持續提高的難度并不大。在2030年之前,排除通貨膨脹因素,中國人均收入將可能達到20000美元,使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上一篇:茅于軾:房地產泡沫必然破裂 過熱關注是國情
下一篇:葉檀:是時候全面重估地方債風險了 特別是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