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至今,業主與發展商的糾紛不斷,口水戰、大字報戰,此起彼伏、短兵相接,肢體沖撞也不再新鮮。一時間,沸沸揚揚,買房人“維權”之聲四起。政府管理部門對此既理解又無奈,“事件”不停,了猶未了,有的已拖了很久仍不知如何收拾殘局。這些“維權”問題大多因何引起?矛盾的本質是什么?應該如何從積極的方面化解它,從而進一步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成長?本周我們請來嘉賓對此暢所欲言。
嘉賓觀點
1.之所以屢屢出現發展商違約或者違法的問題,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發展商違約或違法的成本太低
2.依法處理糾紛時,有“問題”的發展商因有批文、手續齊全,業主打不贏官司,當一兩個官司沒有贏后,就會采用一些不夠理智的方式,使維權陷入怪圈
3.不能以不合法的手段來維護自己合法的利益
業主維權是社會進步
主持人:目前,買房人維權事件越來越多,表現形式也愈演愈烈,并成了一個愈來愈受關注的社會問題,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馮侖:現在北京、廣州很多業主都在鬧“房潮”,這首先是一個進步,意義在于業主維權維的是私權,是在私權基礎上的沖突,大家開始關注私權。這將促使房地產市場盡快規范。
什么使業主維權事件越來越多
舒可心:一是入住收房后的實物和以往廣告相比落差太大,造成買房人心理不平衡。二是發展商解決矛盾不及時,客戶服務工作效率低,使得業主們覺得發展商缺少誠意,再加上不少媒體報道了大量房屋糾紛的事例,業主普遍認為發展商是“黑心的”。三是目前小業主不可能自己花錢對樓的質量、裝修情況進行公正的測試,許多人就想用“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土辦法解決問題。
鄒勁松:原因有幾個方面:
從發展商的角度看:第一,是房地產開發建設階段不規范造成的,如發展商的虛假承諾無法兌現;房屋的施工質量不能讓人滿意等。第二,建設和物業管理脫節。很多發展商建房時沒有考慮到物業管理的問題,而物業管理成敗的好壞完全取決于發展商前期的工作,尤其是對物業公司的選擇。如果物業管理公司在規劃、設計階段就提供顧問服務,告訴發展商用什么電梯省電,對隱蔽管線等做到提前的了解,會為業主節約很多費用并提高將來的維修速度。
從物業管理看,管理不規范:首先,誰開發誰管理的局面還沒有打破,服務理念和服務水平存在很多問題。其次,物業管理公司存在亂收費、多收費,少服務、不服務的現象。第三,是物業管理市場還沒有建立,要換掉一個物業管理公司,讓新的公司進來,法律程序還不健全。
從業主委員會看,組建困難和運作不規范的現象并存。一方面,組建困難;另一方面,有些業主委員會不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維權不到位甚至越位。
從業主看,業主不理解不支持物業管理:有很多業主不愿意繳費,沒有形成正常的物業管理消費觀念。事實上一個完整的住房消費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購房支出、物業管理費、日常的能源消耗(水電氣),買房只是住房消費的開始。另一方面,業主不服從物業公司在某些方面的管理行為。如停車,一些小區業主想停哪兒就停哪兒,保安一管就發生暴力事件。
從政策看,也有不完善的地方。
王海:房屋問題跟舒先生提到的對發展商道德質疑沒有關系,主要還是利益之爭。之所以出現糾紛,還是因為發展商要么違約了,要么違法了。而出現這樣的問題,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發展商違約的成本或者說違法的成本太低了。如建設部對發展商虛假廣告的罰款只有兩萬元錢。這么低的違約成本,我要是發展商,我也肯定能得便宜就得。
主持人:吳有富先生是北京萬科剛剛上任的總經理,萬科是一個比較“老牌”的房地產企業,吳先生怎么看目前買房糾紛增多的現象?
吳有富:很高興到北京工作,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東南大學土木系的博士,1993年畢業后到深圳中國海外下屬的公司工作,1999年7月去了香港,在中海集團做品質安全部副總經理,去年7月到了萬科。
上一篇:蘇曉韋:將來投資熱點 西咸一體化區域
下一篇:李欣欣:破解保障房難題政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