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全國房價正式出現下跌拐點以來,不僅一二線城市入冬,連上半年房價明顯上漲的三四線城市,好像也撐不住了。季節一旦入冬,氣溫就會快速下降;樓市一旦出現拐點,就會全面蔓延。
中國指數研究院2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1月21日至27日監測的35個城市中,30個城市的樓市成交量同比下降,7個城市成交量降幅在50%以上,其中長沙同比降80%,汕頭、天津降近60%,而北京市場成交量卻出現小幅回升。周度數據的時間跨度偏小,不能精確反映市場動態,但還是能折射出近期部分二三線城市成交量快速下滑的事實。
樓市調整具有明顯的區域次序特征。2010年,一線城市成交量就已出現大幅下滑,而多數二三線城市卻大幅增長。今年以來,一線城市成交量一直保持低迷態勢,而多數二三線城市直至八九月后,才出現成交顯著下滑的情況。從市場消息面,也可反映出這一態勢。
2011年10月以來,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幾個樓盤出現因下調房價而遭老業主圍攻事件。近期,要求補差價和退房的現象,進一步向合肥、長沙等二線城市蔓延。另有一典型現象:近日,隨著北京通州、昌平房價下降,鄰近的河北香河樓市也開始跳水。真可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而僅僅在幾個月之前,輿論還在為這些地區房價逆勢快漲而憂心忡忡,莫不呼吁對之實行嚴厲的限購和限價措施。
筆者認為,影響當前樓市需求的三大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是:購房者的心理預期、房貸緊縮政策、限購政策。雖然三四線城市多數都未實行限購,但房貸緊縮卻是全國“一刀切”的,首付提高、利率上升,對于三四線城市購房人的影響,基本與一二線城市相似;而最重要的當屬預期,隨著一二線城市房價下跌,在當前網絡發達、信息傳播通暢的情況下,三四線城市的老百姓自然會預期本地房價也會有所松動和下跌,相當部分購房人會暫停入市,等待觀望。
這也就形成了全國樓市調整中的區域差別。當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三四線城市與一二線城市、中西部與東部相比,經濟和樓市發展水平不同,前者屬于后發地區,過去幾年房價上漲速度較慢,住宅需求中投資投機性需求比重較低,房地產泡沫較小,房價不會太早、也不會較大幅度調整。
不妨比較兩組數據。2008年,一線、二線、三四線城市商品房成交量,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約為8%、32%、60%,而今年前三季度的數據分別為5%、29%、66%。由此證明,一二線城市所占比重持續下滑,而三四線卻越來越大。中國房地產開發和需求的主戰場,已經轉移到三四線城市,一些有代表性的地產巨頭正在快速向這些區域進行戰略布局。
最后,分析一下2011年不同商品住宅戶型的市場冷暖。在樓市下行期,有一個規律,郊區先跌價,普通住宅先促銷。今年以來全國熱銷樓盤,絕大部分都是位于郊區的中小戶型普通住宅項目,他們針對自住需求,尤其是剛需一族,降價二成左右就能實現跑量。今年前10個月,一線城市一房和二房的供應面積與成交面積的比例大體分別為1:1.07和1:1.16,稍稍供不應求;三房、四房分別為1:0.61、1:0.43,明顯供大于求。
與之相匹配,近三年來,全國商品房銷售額20強企業,所占全國商品房銷售總額的比重,由2009年的12%,經2010年的14%,再快速增至今年前三季度的18%。顯而易見,開發商優勝劣汰的速度正在加快。今后民眾購房時,應更多關注這些大品牌的項目,如果購買的是實力弱小企業的樓盤,說不定等你入住后,企業就已失蹤了,遠不如大開發商那樣可以提供后續優質服務。
上一篇:高培勇:保障房將成住房市場的演變軌跡
下一篇:易鵬:近期樓市調控令將帶著政府的官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