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市場正上演一場頗具浪漫主義色彩“公務員集中拋售房產”與“房產反腐”的故事,其名稱為“灰色房產”,主角是賣房子的官員與番禺“房叔”、深圳“房爺”、廣州“房嬸”、順德“房局”。讓人意想不到的爆發其導火線,竟然是二手房成交量回暖,才引發“官員集中拋售房產”與“房產反腐‘的風暴,激發起全國熱情關注官員財產公示的進展。官員財產公示一試水,即讓不少人膽戰心驚。2012年12月24日,全國多家報紙與電視及網絡媒體瘋狂報道,據其報載,自今年11月份以拉,全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的二手房成交量明顯增長。廣東、江蘇多地出現政府機構人員放盤賣房現象,因擔心官員財產公示普遍推開,唯有拋棄手上多余房產,逃避其厲害關系。顯然推行財產公示技術不是難克服,而在于政府決心。顯然,政府機構人員放盤出售的現象,只是“灰色房產”的冰山一角。官員拋售房產,并不會導致房價的下降。但是否反證房產稅推行的可能性在增加呢?

美國《僑報》2012年12月24日刊出評論說,12月初,廣東省分別在珠海橫琴新區和韶關市始興縣,開展官員家庭財產申報并在一定范圍公示的試點工作,擬在2014年逐步推開。大陸其他地區也有類似試點。與官員財產申報輿論熱點相對應的是,11月以來,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的二手房成交量明顯增長。媒體調查指出,確實出現多地政府機構人員放盤出售的現象。中國試點推行公開官員個人財產及住宅信息,以致擁有多套房產的部分官員急于脫手名下房產。如果從1988年起草《國家行政工作人員報告財產和收入的規定草案》算起,中國在中央層級探索建立官員財產申報公示制度已經走過了近1/4個世紀。中共十八大后,海外內輿論對該議題的關注度在此空前提升。雖然官員出售房產是市場經濟的正常現象,但在這種背景下多地集中出現的官員急售房產現象,社會就不能不重視了。
官員拋售手中的房產,有的一套有的甚至三套到六套。按照政府公務員的工資與收入平均水平,即使20年不吃不喝,靠其工資根本不可能買等起二到三套、甚至四、五、六、七、八套市中心商品房。官員除了靠工資收入,哪來的這么多錢去購買價值幾百萬以后上到幾千萬以上的房產。購房的資金與房產來源清白嗎。究竟是悄悄做生意了,還是存在“灰色財產”與“黑色財產”的收入。官員財產公開制度呼聲日漸高漲的時,官員著急拋售房產,遮遮掩掩難免會令人產生“漂白不當收益”的猜測。實際上,房產與腐敗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系。從媒體披露的貪腐案例來看,房產是許多落馬官員“腐敗清單”上的重要一筆,甚至有些官員腐敗案發就是房產“惹的禍”。官員財產公示的倒逼力,就是把官員手上掌握的多套住房給倒逼到市場上來,給正在強力推進的樓市調控增加了一個契機。當政治制度為經濟服務時,既讓人們看到了這種反腐敗制度設計正在發揮正能量,也讓人們看到了樓市調控綜合著力正在助推房價趨于理性,更讓人們堅定了通過官員財產公示倒逼房價下降的信心和希望。
官員急售房產本身就是一條重要的反腐線索。美國《僑報》2012年12月24日刊出評論說,近年破獲的貪腐大案顯示,通過近親屬、情人以及其他共同利益人等特定關系人轉移資產,成為貪污腐敗分子轉移資產的新趨勢。大陸央行2011年的一份報告也詳細披露了貪官轉移資產的八種常用方式。在出現官員急售房產現象時,以“獲取非法資產”和“向境外轉移資產”的相關監測應該進一步加強,及時為執法機構提供線索。具體的說反腐機構對重點地區、敏感行業、特定人群和特定消費方式的監測應該同步加強;反腐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官員個人財產及住宅信息公開制度,還需要建立官員財產異動報告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反洗錢相關數據查詢通報制度、反腐敗機構互派特派員制度等配套體系。官員急售房產現象,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提醒人們,官員個人財產及住宅信息公開,一是不能拖,給貪官留下足夠的資產轉移時間;二是要盡快由點及面,不給貪腐分子留下足夠的資產轉移空間。官員個人財產及住宅信息公開,雖然目前在中國還不太普及,但在國際上早就有著成熟的運作辦法。在中國實踐中可能會出現種種困難,但問題可以在實踐中修改和完善,早實施比晚實施好,全面實施比單在個別地方試點好。
上一篇:葉楚華:造勢恐慌性購房是房產商的營銷手段
下一篇:劉光宇:中國四線城市地產風險為何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