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調控之下,各地企事業單位包括央企,都悄然實行了福利分房。繼海航宣布出資67億為員工建造成本價住房之后,近日騰訊也宣布啟動 “安居計劃”。成為福利分房的熱議對象之一。
從專注于硬件投入到如今開始關注軟件投資,這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必然轉變。企業有這種改善員工福利的主動和設想,是好的。在物質待遇滿足之外,作為員工還有情感需求、自我發展的渴求。對于高層次人才來說,他更看重的是發展的機會、工作的氛圍。日前,我們就此問題特別采訪了復旦大學企業管理系主任、教授蘇勇。
0352房網:在3年內將投入10億元為首次購房的員工提供免息借款。在房價高企的社會背景下,不少網友對兩家公司的福利表示 “羨慕嫉妒恨”。對于企業的這種大手筆,您怎么看?
蘇勇:我的第一反應是,現在企業間對于人才的競爭,已經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從表面上看,每年求職的大學生很多,甚至已經出現了“人才過剩”的趨勢。但從企業的角度來看,真正能找到符合企業發展需要、契合企業文化的人才,其實并不容易,要付出相當的搜尋成本。尤其像騰訊這樣的輕資產企業,本身固定資產很少,主要靠的就是人力資本,因此當然要想方設法留住能給企業帶來高競爭力和附加值的人才。
其實所謂好的人才,倒不一定是要如何 “高精尖”。關鍵是兩點,第一,忠誠于企業,有負責任的職業精神;第二,具備企業發展所需要的技能。這些要求聽來并不是很高,但能夠兩者兼備的,對于很多企業來講卻是一人難求。我有個臺灣學生,在昆山開公司,就跟我抱怨說,我的員工做得好好的,旁邊的工廠多給他兩三百塊錢,他立馬就跳走了。這種困惑其實是普遍存在的。作為企業,有時候雖然很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但又會猶豫,我對他投資,送他培訓、出國鍍金,可萬一別人開出更高的薪酬,這個員工頭也不回就跑掉怎么辦?
于是在如今房價高企的背景下,企業想出了一條吸引、留住人才的新途徑——房子。不僅僅是騰訊、海航,我關注到近幾年東風日產、格力等制造業巨頭也紛紛拿出巨資自建房,解決員工的住房問題。企業將房子以成本價賣給員工,或者以非常低廉的價格出租給員工,與之交換的條件是,員工要給企業服務多少年,這里面肯定會有一個合同。這樣就會形成一副有效留住員工的“金手銬”。以前我們講“金手銬”,更多指的是期權股權,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是用房子將員工“銬住”“套住”。
0352房網:企業利潤該如何分配,是用于企業擴大再生產,還是用于員工福利改善,這一直是一個社會問題。從海航、騰訊的案例來看,是否意味著中國企業福利觀念的轉變?
蘇勇:這種改變是必須的,一方面是今天的人們越來越看重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另一方面,企業對于投資、擴大再生產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和廣泛。以前我們說擴大再生產,較多的是去投資買機器、蓋廠房,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人力資本的重要性。一個企業光有好的硬件,沒有好的員工,同樣不能獲得迅速發展。從專注于硬件投入到如今開始關注軟件投資,這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必然轉變。
0352房網:那么您認為這種高福利待遇有可能推廣嗎?
蘇勇:企業有這種改善員工福利的主動和設想,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希望所有的企業都效仿,動輒千萬上億,我認為并不現實。而且這事也要一分為二來看。倘是民營企業,愿意通過企業自己的力量為一部分相對低收入、積累少的員工解決住房問題,那么不失為對現有住房保障體系的一個有益補充。但如果是國企央企,那就值得考量了。國企、央企的利潤究竟應該按照怎樣的比例用來改善員工福利,應該有一個明確規定。
0352房網: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愿意拿出巨資改善員工福利,可見認識到人力資本、人才的重要性,這本身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這種改變能夠帶來什么?
蘇勇:在西方跨國公司,基本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員工福利一攬子計劃,而且福利支出占工資的比重,已經超出30%。將來企業應該提供給員工什么?其實就是:更好的保障、更平衡的工作、更體面的生活。照此目標,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而這并非企業可以獨立承擔,還需要社會保障制度的協力,更需要整個社會文明進步的配合。大環境對于血汗工廠的譴責,對于體面勞動的呼吁,都促使企業主認識到,如果只顧索取員工價值,會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
上一篇:杜麗虹 :資金不足致開發商對保障房觀望
下一篇:李一戈:低保事件對保障房發起直接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