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師說,2003年他看中了朝暉苑靠南應加河邊的一樓房子,這里沿河,前面沒有任何遮擋,環境不錯,比較低的樓層又比較適合老年人。
2004年吳老師在媒體上看到有報道說,隔河相望的原東南面粉廠將規劃為文化公園,他更覺得自己的選擇沒錯。2007年底,他得知這塊地已不是文化公園了,而是已出讓為一塊住宅用地。但究竟要造什么樣的房子,吳老師一直不知道。直到2011年2月的一天,鄰居告訴他,說這個地塊已經被規劃為住宅用地,要建70多米高的高層。這么高的房子,會不會有影響?吳老師和其他業主急了,最后,在黎明園小區找到了該公示。
然而,年過七旬的吳老師近來情緒十分低落。本來在朝暉苑住了十多年,享受著晚年安逸生活。他想都沒想到自家門前要建板式高層,家住一樓的他本來享受全日照,建成后冬天日照將大大減少。更讓他想不通的是,高層的規劃,無論是開發商還是相關部門,都沒有在他們小區公示過。
吳老師說,這個新建筑就像是“廟宇前的那個照壁”,擋住了通風和光照,讓他們猶如從一個光照的世界中消失,走進了黑暗,他們心理接受不了。
目前,朝暉苑的業委會向規劃部門提出了自己的訴求。
新樓擋住舊樓陽光,利益相關卻無公示
這其實是該地塊的第二次公示,之前在2010年4月曾經有一次公示。兩次公示都貼在了地塊東面的黎明園小區,而與地塊一河之隔的朝暉苑的業主根本不知情。
“我們沿河的三幢其中2幢多層,一幢小高層,就在他們要建樓的正北面,應該是最直接受影響的小區,為什么兩次規劃都沒有在我們小區內公示?”業主劉女士本身就是建筑師,她分析,根據公示內容,沿河2幢高層,一幢75米高的點式建筑,一幢58米高的板式建筑,會嚴重影響到朝暉苑沿河三幢樓房的通風及采光。
朝暉苑業主李女士認為,這是開發商打的一個馬虎眼。“這個地塊一直宣稱北臨南應加河,這就意味著他們在規劃時可以不用考慮地塊北側的采光影響。可是這個河不寬,70多米的高層建筑肯定對我們有影響。”
劉女士說,發現這個問題后,業委會及業主代表曾經多次向規劃部門反映呼吁,開發商做出讓步,表示將高度降低至60米。業委會不同意,并提出三點要求:將河邊的板式建筑改為點式建筑以改善通風問題;高度再降低一點,給業主盡可能多點的陽光;新建筑盡可能往南移。
就在他們等待規劃部門回復的時候,記者了解到,該項目規劃已通過審批。
開發商說,規劃符合相關規定
開發商對此又有何說法?記者找到了該地塊的開發方之一杭州西房集團,總經理葉振華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葉振華拿出一張設計圖,告訴記者說,從最初到現在他們都是依法辦事,沒有違規情況。“這個東南面粉廠地塊2007年11月就拍下了,但直到現在還未動工,中間也有很多原因,前面是因為道路無法實施,后面就是因為周邊居民提意見。”
上一篇:房屋過戶遭遇中介失約 業主定金化泡影
下一篇:一場房貸引發幸福戀人房屋財產的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