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房地產市場的現狀、以及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對房地產的心態,用這兩句話可以得到生動并深刻的描繪。執政者想,要是調控房價能像放風箏一樣多好!
房價不打不行,但打殘了,造成的后遺癥又會更嚴重!筆者并不想就這個房地產現狀問題投入太多的筆墨,筆者在對開發商和購房者做咨詢時,他們共同最焦灼的問題還是房價的未來走勢。房地產相關政府部門同樣焦灼這個問題。
房價為何在騎墻?從昨天公布的數據看,5月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指數來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房價依然在上漲,其中北京新建住宅價格指數環比上漲0.1%,同比上漲2.1%;上海環比上漲0.2%,同比上漲1.4%;廣州環比上漲0.3%,同比上漲5.1%;深圳環比上漲0.4%,同比上漲3.7%。
另從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指數來看,北京環比上漲0.2%,同比上漲2.6%;上海環比上漲0.2%,同比上漲1.6%;廣州環比上漲0.3%,同比上漲5.1%;深圳環比上漲0.4%,同比上漲3.8%。
從數據來看,一線城市房價雖然沒有下滑,但是其漲幅開始收縮,并且漲幅要小于二三線城市。
5月房價基本延續了4月的下調勢頭。房價降溫的節奏比較慢,總體上依然上漲,但漲幅較4月繼續回落。房價下滑和持平的城市在增加,此外二手住宅價格環比下滑和持平的分別有23個和11個之多,說明房價在調控下進一步降溫,但是降溫幅度并不大。
諸多專家對5月數據有諸多解釋,但總體觀點基本一致,他們認為數據傳達給我們的直觀信息是:房價已到了分水嶺上,房價“政策底”隱約可見。(說明,專家們在這里犯了個常識性錯誤,應為房價“政策頂”。)
但是筆者更愿意用“房價在騎墻”來表達對現在房價的看法:這種表述的核心區別在于,怎么看目前公布的這個房價?我認為這個房價人為的痕跡很明顯,起碼有被動或非被動的主觀塑造意味。說房價在騎墻,更多表達了政府塑造房價的意味;說目今房價是分水嶺,更多表達了市場決定房價的意味。
前段時間深圳報道,政府人為控制高價盤暫緩上市,因此有深圳房價假摔之說。或則,通行的政府手段,通過預售證審批對房價數據的漲跌實行行政控制,使房價被平抑。
為什么全國房價恰好就在這個微漲、微跌、持平的水平?這是一件很意味深長的事情。解讀這個“騎墻的房價”背后,透露的究竟是“竊喜”還是“糾結”?更是件令人倍感意味深長的事情。
房地產需求的彈性會有多可怕?6月20日,由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50個城市進行的2萬戶城鎮儲戶第二季度問卷調查顯示:總基調——居民對物價滿意度偏低,超過7成受訪居民感覺期房價過高。同時居民對未來收入增長也不樂觀。
超過7成受訪居民感覺房價過高,而在各主要投資方式中,“房地產投資”仍為居民投資首選(在各主要投資方式中,選擇“房地產投資”的居民占22.2%,比上季減少2.8個百分點,仍為居民投資首選)。而由于股市低迷,“債券”取代“股票”升至居民投資第三選擇。
74.3%的居民認為當前房價“過高,難以接受”。展望2011年下半年,34.2%的居民預測房價將“保持穩定”,25.9%的預測“上升”,18.9%的預測“下降”。同時,未來一季有購房意愿的居民占14.6%,環比降0.8個百分點。
這些數據透露出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房地產需求者們明知道房價難以接受,房地產仍為投資首選;房地產需求者們明知道房價難以接受,預測房價不降的占絕大多數!也就是說,目前大家只能選擇房地產作為抗通脹的道具,因為中國老百姓的投資渠道有限,錢放在非房地產這個可以看見的東西之外都是不踏實的,都是忐忑不安的。
筆者認為,需求是推動房價的終極因素。但在中國,這種房地產需求因其非理性屬性,其彈性變化幅度非常巨大,導致對房地產的價格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
目今中國,房地產需求面臨一個正向或負向激勵怪圈:如果政府仍想讓房價騎墻并使其保持穩定,那么房地產需求者們對房價的預期就是不跌,房價不跌,房地產需求就打不下來,房價不會降。反之,如果政府有意讓房價騎墻但適度偏跌(其本意并非將房價打殘),那么房地產需求者們對房價的預期就是下跌,如果房價跌出一定幅度,預期則會導演出大跌的可能性,因為房地產需求中投資需求估計在50%,這種跟風需求的快速煙消云散導致的就是房地產需求急劇縮水,房價就更會大跌。這種負向循環將導致系列悲劇。
那么讓房價騎墻是最好的選擇,但房價能永久騎墻嗎?平衡是暫時的,不平衡是常態。因此房價騎墻帶給我們的不是暫時的竊喜,而是更深的糾結。
上一篇:聶梅生:房地產市場調控已經邁入深水區
下一篇:許乾雷:限購令是否真正包圍了農村樓市